[摘要] 只有打破西式民主政治邏輯,才能避免在思想上迷失、在實踐中迷路,才能避免制度改旗易幟、道路改弦易轍、國家和政權分崩離析,才能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
當前,國際上圍繞民主問題正進行著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西方國家早已設下重重陷阱,將民主作為西化、弱化、演化他國的工具和手段。民主問題已不僅是概念問題、話語問題,更是國際政治斗爭的焦點,關乎國家主權安全和政治安全。
一、西式民主:西方大國打壓別國的思想政治工具
二戰結束以來,民主問題一直是國際政治領域爭論的焦點,也是西方世界打壓他國的武器和工具。20多年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落入西方設下的民主、自由、人權等陷阱而分崩離析的。冷戰結束20多年來,國際上的意識形態斗爭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激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著民主、人權等旗號,對外大肆輸出民主、煽動街頭政治、策動顏色革命。西方大國憑借對民主、人權、自由等話語的壟斷,推行雙重標準,肆意打壓其他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如今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較之“東方—西方”“北方—南方”“發達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差異,所謂的“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西方自由世界與非西方世界”之間的對立色彩更加鮮明。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壟斷了“民主概念”的解釋權,將他們演繹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說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西方運用這套標尺時是有選擇的,對他們百依百順的國家、跟著他們跑的國家,他們可以對其政治狀況不聞不問,而對那些不聽命、不順從他們的國家,他們就要揮舞價值觀念的大棒進行打壓,進而策動“顏色革命”,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來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權。
可見,國際上民主問題之爭,既是話語之爭,又是理論之爭、思想之爭,更是制度之爭和道路之爭,背后還隱含著傳統地緣政治之爭。只有打破西式民主政治邏輯,才能避免在思想上迷失、在實踐中迷路,才能避免制度改旗易幟、道路改弦易轍、國家和政權分崩離析,才能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
二、西方國家輸出民主已成當今世界亂源
20多年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西方大國自認為在東西方較量的大棋局中不戰而勝。經過二戰后40多年與西方的軍事對抗和政治較量,以蘇聯為首的陣營最終敗下陣來。蘇共的垮臺與蘇聯的瓦解,首先是因為蘇共在民主這一關鍵性的政治問題上犯了大錯。戈爾巴喬夫陷入民主迷思,落入西方設下的政治陷阱,最后繳械投降,將政權拱手相讓??傮w而言,政治上的失敗是蘇共垮臺的首要原因,蘇共在民主問題上的混亂導致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蘇聯走向解體。
在西方戰略家和謀士們的眼里,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工具功不可沒,它們是摧毀社會主義、贏得冷戰的政治利器。20年多年前,冷戰結束伊始,西方智囊和知識精英們鼓吹,意識形態的爭論就此終結,西式民主將永遠站在人類歷史的盡頭。于是乎,被勝利沖昏頭腦的西方政要和精英們彈冠相慶,高呼西式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模式站上了歷史巔峰并將一統天下,自此西方可以高歌猛進,無往而不勝。
在第三波民主浪潮洶涌的國際背景下,西方政治謀士們連出三招。首先,在理論和概念上將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場模式泛化、神化,認為西方模式是普世的、超民族的、橫貫人類歷史的。其次,在實踐上將推廣西式民主外交政策化,大肆對外輸出民主,策動顏色革命,造成國際上又一輪的地緣政治爭奪和恐怖動蕩周期。再次,在思想和輿論上將民主意識形態化,鼓吹和煽動民族、文明、宗教間的沖突。它們聲稱西式民主既為西方社會和西方文明所特有,又是普遍適用的。為謀求政治和國際話語霸權、掩蓋其地緣政治私利,西方媒體和學術界接連拋出一系列的信條和口號:“民主萬能論”“民主速成論”“民主國家不戰論”“民主和平論”“民主同盟論”,極力推行“價值觀外交”,打造“自由和民主之弧”。
西方國家推廣民主有兩種手段:武力強行輸出和策動他國內部改弦易轍。當然,有時外部暴力推翻和內部和平演變兩種手段并用。美軍先后武力攻打伊拉克和利比亞,開啟了美國繞過聯合國、公然糾結一些“民主隨從國家”用武力推翻一國合法政權的先例。俄羅斯學者稱之為“炸彈下的民主”。隨著黎巴嫩“雪松革命”、格魯吉亞“玫瑰花革命”、烏克蘭“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等街頭政治的爆發,西方國家得以通過策動顏色革命而兵不血刃地促動對象國家政權更迭,從而達到西方擴大政治勢力范圍、爭得地緣政治優勢的目的。
三、西方國家自己把民主變成了壞東西
當前,西方政治陣營陷入“民粹主義和對抗政治的泥潭”,政治發展乏力。對于西方世界來講,正可謂是成也民主,敗也民主。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世界深陷政治困境。金融危機爆發后不久,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就詳細考察了美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政治經濟關系,進而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歷史事實還是理論研究都清楚地說明一點,即經濟上出了問題往往是因政治上出了問題,而社會出了問題則是它們的綜合后遺癥。2013年5月,普林斯頓大學三位政治學教授合寫了《政治泡沫——金融危機與美國民主制度的挫折》一書,指出每個經濟危機背后都有相對的政治泡沫,政治泡沫就是僵化的意識形態、遲鈍低效的政府機構和特殊利益集團導致的信仰、制度、利益偏見,政治泡沫的形成會不斷增加市場的風險,從而導致經濟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也在美國媒體上預測,世界歷史可能進入一個邪惡時期,并稱歐洲可能陷入混亂和沖突。面對美國的政治困境,美國政治學者福山認為,美國兩黨競爭導致政治極化,而民主的泡沫導致政治衰退。他認為,美國的民主政治演變成了一種否決政體,政治被“黨爭民主”或極端思潮俘虜,難以自拔。2015年11月,來自英國的學者馬丁·雅克在上海指出,未來十年,“民主赤字”“過度民主”的歐洲將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長久以來,在民主問題上存在著諸多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實現民主就等于照搬現行的西方政治模式,企望只要移植西方民主形式即可自然而然地達到西方式的物質富足;西方國家以抽象的民主概念去圈定社會,將民主抽象化、庸俗化,肆意張貼民主標簽;對內對外實行雙重政治標準,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肆意侵犯他國主權,甚至繞過聯合國、踐踏國際法、武力推翻合法政權;故意將民主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任意給某些反共勢力、民族分裂分子貼上“民主派”的標簽,以民意、民主為幌子,鼓動激進勢力興風作浪以至奪取政權。
這些年來,正是由于西方國家不計后果地極力對外輸出民主,才導致了“民主異化”“民主變質”“民主赤字”“劣質民主”等政治亂象,造成民族分裂不斷、宗教種族沖突時起,國際社會嚴重分裂,世界政治良性發展進程嚴重受阻,國際政治生態急劇惡化??梢哉f,正是西方政客將民主這個一定意義上的好東西變成了壞東西。
四、中國奇跡的政治密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最偉大的實踐。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成功,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有力地回擊了西式民主一元論及其話語霸權,拓寬了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為非西方國家提供了非凡而寶貴的政治經驗。
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的順利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被國際上譽為“21世紀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沖破了西方所謂自由、民主、人權口號的攻擊與圍堵,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政治發展要走自己的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奇跡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有著特殊的國際影響和歷史意義。
20年多前,東西方陣營之間的“冷戰”結束后,中國沒有重蹈蘇東劇變亡黨亡國的覆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而且始終保持著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勢頭。特別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或碰壁或擱淺,國際上不少國家面臨著不穩定和不確定的未來,中國波瀾不驚的應對和表現顯得尤為突出,中國經濟愈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經濟上的成就不是孤立的,中國奇跡的基石在于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相互促進。中國穩定的政局和政治治理形式,為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中國全面發展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取向豐富著世界政治面貌,豐富著人類發展的內涵和理念,無疑將深刻影響世界格局與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
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很好地體現了發展目的的人民性、發展價值的包容性和發展方式的兼容性。中國的政治實踐視野開闊,豐富了政治發展的內涵和意義,使思想者得以在政治發展的寬廣平臺上探討民主進程和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著力點。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秉持全面性、穩定性、發展性、協調性、包容性,追求民主、秩序、效能等政治價值的有機統一。全面的政治發展,力求以全面、務實的政治發展方略提高政治發展力,以實現真實、廣泛的人民民主;以持續、穩定的政治發展力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競爭力和政治影響力,實現政治穩定、政治秩序、政治績效、政治能力、政治動員、政治廉潔等指標的全面、協調與包容增長。
五、突破西式民主政治邏輯,走全面發展的政治道路
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沖破了西方民主一元論的思維定式和雙重標準,以堅定的政治立場、開放的發展視野,順應人民的意愿,秉承全面、協調、包容的發展理念,開辟了世界政治中一條獨具特色和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面對長期以來西方對民主解釋權的壟斷,必須跳出西式民主的政治邏輯,樹立全面的政治發展觀,走科學、全面的政治發展道路。
與民主相比,政治發展的內涵更為豐富、更為具體、更為多彩也更為廣泛。要發展民主,但應將民主納入政治發展的統一軌道。民主是成長的、多樣的、具體的、現實的、歷史的。民主進程要統一于政治發展的總目標,要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進程相協調。
民主是政治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與其他要素共同構建起全面發展的政治總體格局。民主往往深受一國國情的影響,服從于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總目標。發展民主應選擇合適的路徑、合理的速度、有效的方式,這樣才能使民主政治更有效、更優質,否則就會陷入“對抗政治和劣質民主”的泥潭。
事實上,民主“單兵突進”并不總能推動政治發展,民主進程失控反而會導致政治衰敗。因此,要辨別和識破“民主萬能論”“民主速成論”“民主不戰論”“民主和平論”“民主同盟”“自由之弧”“民主至上論”“民主救世說”“西方民主普世說”等錯誤觀點,樹立正確的民主觀,超越西式民主,堅持走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
全面的政治發展,要求政治發展的進程及其表現應當有利于經濟發展、文化進步、人民幸福、社會和諧。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模式應當是以全面政治發展的理念帶動民主的進步,通過政治發展解決社會問題,為經濟提供政治保障。全面的政治發展,強調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相平衡,強調政治發展應當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公平和正義、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利于世界和平與進步。
與一些國家民主發展的“單兵突進”不同,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進程秉持了全面發展的政治理念,體現出獨一無二的特性。政治改革和民主進程立足國情,堅持走自己的路,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一定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在話語體系和理論構建中堅持全面的政治發展觀,破除西方民主迷思。在實踐方向上,以政治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全面提高黨的領導能力為引領,以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為動力,全面提高政治發展力和國際政治競爭力。(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 張樹華)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