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改革失去方向的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一項重要公共產品。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有一種觀點把世界亂象歸咎于經濟全球化。回顧冷戰結束以來近30年的發展歷程,經濟全球化從來沒有遇到像今天這樣的嚴峻挑戰。可以說,當前經濟全球化正在步入十字路口,一些西方大國對待全球治理的立場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全球治理體系的基礎出現了裂縫和晃動。
面對部分西方國家的逆全球化浪潮和日趨脆弱的全球治理體系,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清晰信號:經濟全球化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不能因為少數國家和群體的反對而走回頭路;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
全球治理的固有難題與當前面臨的新挑戰
全球治理是指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解決全球性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現行的全球治理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形成的,既有適應當時客觀條件的一面,也存在不完善、不合理、不適應發展變化新形勢的一面。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固有難題更加凸顯出來,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
難題一:如何消除“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它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貿易投資自由化、移民問題、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國際運輸通道安全、全球互聯網治理、反恐等全球性問題事關所有國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獨占全球治理所帶來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給的積極性。這就會引發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給不足。這種失衡被形象地稱為“全球治理赤字”。如何消除這種赤字,是全球治理的第一大難題。
難題二:如何推動全球治理民主化。全球治理的另一個特征是規則的非中性。作為全球治理的核心構件,國際規則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以溫室氣體減排規則為例,倘若要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執行同樣的減排標準,發展中國家經濟將難以承受。而且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污染嚴重的初級產品加工業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如果執行同樣的減排標準,對發展中國家并不公平。但是,由于全球治理規則具有非中性特征,每個國家都希望主導規則的制定,以更好服務于自身利益。結果是全球治理長期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不能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與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如何推動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的第二大難題。
難題三:如何解決“發展缺位”問題。全球治理的第三大難題,也是受詬病最多的,是“發展缺位”問題。全球治理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然而,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不能保證所有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獲得發展的機會,同時也不能保證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群體獲得同等受益機會。國際層面與國內層面的基尼系數持續攀升就是“發展缺位”的后果,也是當前一些國家出現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
除了這些固有難題,目前一些西方國家的逆全球化浪潮也給全球治理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全球治理的基礎。當各國都奉行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時,全球治理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其二,大國拒絕提供公共產品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在國際層面,解決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難題需要大國作出更多努力,這也是對負責任大國的基本要求。然而,作為全球治理的主導者,美國新政府不僅威脅要退出多邊貿易體系,而且威脅要退出現有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或對其進行重新談判。其三,少數大國奉行以鄰為壑的對外政策,如果最終導致大國之間的經濟、安全沖突,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癱瘓的風險。
當前,全球治理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大國正在失去應對的積極性和動力,而眾多小國則缺乏應對能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立場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解決全球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
今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發展完善,逐漸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核心理念。面對一些西方國家逆全球化浪潮興起與全球治理危機,這一理念在全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波瀾壯闊的中國外交實踐,契合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愿望和崇高追求,有著適應時代發展的深刻豐富的理論內涵,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合作與共贏是核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合作。合作與共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共贏,共贏又是合作的基礎。實現合作共贏,就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相反,某些國家的政治家則把經濟全球化的收益分配看成零和博弈,認為外國的收益就是本國的損失,本國的貿易赤字、對外投資等同于本國的就業機會喪失,外國產業壯大等同于本國產業衰落。這一狹隘認識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放棄合作、否定經濟全球化,甚至要在自身與外部世界之間筑起有形或無形的隔離墻。在這個意義上,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應對逆全球化的良方,也是推動全球治理向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指南。
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責任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的有機結合。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并不意味著所有國家的責任和利益都是平均分配的,因為大國與小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僅利益訴求存在差異,而且承擔國際責任的能力也存在差異。只有兼顧不同類型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把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落到實處。當今全球治理面臨責任與利益的失衡問題,這突出表現為發達國家主導全球規則的制定,而眾多發展中國家沒有機會參與其中。當發展中國家要求推進全球治理民主化時,某些發達國家的心態便出現了失衡,試圖推脫大國應盡的義務。
包容與可持續發展是目標。發展是一個綜合性指標,除了經濟增長,還包括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環境的可持續等內容。在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主要表現為貧困、疾病、環境惡化等;在發達國家,發展問題更多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均;而在全球層面,發展問題則主要表現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沒有獲得發展的機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實現包容與可持續發展,能夠滿足各個國家的發展訴求,成為各個國家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面對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改革失去方向的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一項重要公共產品。
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中國不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更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對外開放政策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徑,對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以實際行動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在多邊層面,中國一直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堅定支持者,即使面對某些發達國家拒絕履行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出的承諾(在15年過渡期結束后,終止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中國也沒有改變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立場,更沒有動輒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或對相關國家發動貿易戰。在區域層面,中國倡導建立具有開放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機制。在亞太經合組織2014年北京峰會、2015年馬尼拉峰會和2016年利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都積極推動構建亞太自由貿易區,努力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更凸顯了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先后分三次批準設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其核心目標就是要探索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模式,待積累經驗之后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因此,國際社會許多有識之士把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
中國以自身的發展經驗填補全球治理的“發展缺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成功探索出一種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經驗正在以“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形式為載體擴散到更多國家。作為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發展導向。這與現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表現出的規則導向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不僅體現在開放性、互聯互通、多元化合作機制等方面,而且突出體現在構建基于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而又適應廣大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中國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制度性公共產品。提供制度性公共產品,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內容。除了“一帶一路”,中國倡導創辦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其他金磚國家一道創辦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正在成為新型制度性公共產品,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與現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形成了互補。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例,其成員不僅包括發展中國家,而且吸引了許多發達國家。目前,除了57個創始成員,還有約30個經濟體申請加入。除了提供經濟金融領域的公共產品,中國還在安全領域提供制度性公共產品,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亞信會議。這是一個包括26個成員國、11個觀察員國及國際組織的地區性安全合作平臺。在2014年的上海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新安全觀。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標志著亞信會議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民主化進程。眾多發展中國家無法參與全球治理,是當前全球治理的一個突出弊端。中國與一批新興經濟體的集體崛起正在改變全球治理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的局面,全球治理民主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增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份額及投票權改革的方案在被拖延了多年后,終于在2016年得到實施。中國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在20國集團中發揮作用,利用2016年舉辦20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機會,邀請史上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此外,由中國參與推動的金磚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在推進全球治理民主化方面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努力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在推動全球治理改革中發揮了表率作用。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關于碳排放峰值等一系列承諾為2015年《巴黎協定》的達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習近平主席關于秉持正確義利觀的主張體現了中國的擔當。根據正確義利觀,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合作要堅持“以義為先,義利并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既要重視投資利益,更要贏得好名聲、好口碑”。這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與某些大國強調本國利益優先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作者:李向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