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的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未來,我國不僅僅是提供產品輸出、資本輸出和生產輸出,更要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構建發展合作知識體系。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剛剛發布,報告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情況,并對2017年工作進行部署,展現了各項工作的總體布置和關鍵舉措。《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快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國際產能合作項目落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
在全球發展合作的格局中,我國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明顯,我國自身在全球發展格局和治理框架中的角色也已發生重要轉化。中國也已經不可能只關注自己的發展,而開始將全球和世界納入到關注點中,全球化進程正在成為中國當前的重大關切。
中國對外援助邏輯:“禮尚往來”與“互利互惠”
中國對外援助是在中國的社會文化邏輯和政治經濟邏輯互動下展開的。中國人與人交往崇尚禮尚往來,所以,我們的對外援助很大程度上是“禮”,通過“禮”構建對外關系。因此,對外援助中經常提到的是尊重對方需求、不干預以及強調互惠互利,這些原則符合我們禮尚往來的文化傳統。我們既不抱有拯救受援國的道德沖動,也沒有控制受援國的現實野心。
中國對外援助一直是在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和轉移中國的發展經驗,例如2000年以來我國將國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增長的經驗分享和轉移到了對外援助上,“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優先戰略等都是典型的中國經濟增長經驗。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中國對外援助區別于西方發展援助的一個重要特點。
“邊界模糊”的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中國的對外援助是一個技術優先的現代性擴張的過程,也源于中國自身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思考。從近代以來中國就一直強調科技興國,因此,在中國的對外援助中,技術理性成為核心要素,中國在非洲建立示范中心、提供基礎設施支持、提供技術合作項目,都是直接以傳遞中國的技術為主要要素,技術的中性也使得中國對外援助并不要求對方進行治理的改革和制度的變遷,也契合了中國不干預的基本原則。
中國對外援助的效益是最優化和最大化的。我們的援助是應對方需求提供的,為盡可能滿足對方的需求而提供的援助在本質上是有效率的,這也是西方的援助力所不逮之處。因為在西方的社會體制下,反對黨和公眾會質疑你為什么要按照他們的需求提供援助,以及背后蘊含的復雜的政治性問題。這樣的體制讓西方的援助具有很大的條件附加和干預色彩,同時也就很容易偏離受援國的需求。
中國發展援助應該把握當前全球治理轉型,思考如何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當今的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未來,我國不僅僅是提供產品輸出、資本輸出和生產輸出,更要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構建發展合作知識體系。
本文根據作者在文化縱橫沙龍研討會南都觀察專場發言整理。(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李小云)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