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明確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于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這一論斷再次昭示了那條顛撲不破的客觀規律: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評論員觀察:關鍵在于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
——把創新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③
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日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明確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于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這一論斷再次昭示了那條顛撲不破的客觀規律: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深挖科技發展潛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對于培養一流科學家不太成功這件事,是值得討論的。“是不是有這個現象?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最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連發三問,引人深思。從“錢學森之問”,到現在“為什么培養一流的科學家不太成功”的“楊振寧三問”,都指向了人才,尤其是一流頂尖人才培養這一關鍵之處。
客觀地講,我國當前的高水平創新人才仍顯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相對匱乏。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有關數據顯示,全球人才數超過190萬,中國只有5萬名。之所以存在人才短板,原因多種多樣:評價機制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嚴重;管理制度不能適應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現象依然存在;讓優秀科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的方式方法欠缺,獎勵機制有待完善……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好科研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建設的結構性矛盾,是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人才不是“一鍵輸出”、不能拔苗助長,培植好成長的沃土至關重要。有人說,一支世界級球隊,不僅要有耀眼的巨星,也要有科學合理的人才配置;不僅要有良好的管理運行機制,也要有適宜將帥之才施展才華的文化環境。創新人才團隊的建設,同樣如此。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囿于國力,難以為創新人才提供完備的硬件環境。如今,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2%這一科技界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早已實現,而且是在GDP連續增長的基礎之上。可以說,經費問題不再是阻礙創新最重要的瓶頸,怎樣把“軟件”設計好、運行好,成為調動人才積極性的關鍵所在。如果年年花小半年時間申請項目、鑒定成果,月月用好幾天時間應付檢查評估,天天填形式多于內容的表格,再有潛力的人才也會覺得一籌莫展。但從另一方面看,也不能都怪各種管理評價體系過于嚴苛,科研投入效率低下、亂花錢浪費經費的情況也確實存在。如何協調好兩方面的關系,把人才評價和經費管理做得因人制宜,是調動人才積極性的一個重大挑戰。
有人經常感慨,不論是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還是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抑或是其他世界頂尖水平的科研機構,優秀人才總是一茬接一茬。究其原因,影響因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領軍人物的帶動之下,正確地提出了問題,找準了努力的戰略方向,這才形成了創新人才層出不窮的良性循環。今天的中國,創新需求極為旺盛,需要我們在供給側打一場翻身仗,進而將那些親身探求而不是從別人那里聽來的規律揭示出來,把那些真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行之有效的辦法總結好。真能做到這些,一個有著13億多勤勞智慧國民的國家,理當不應為人才發愁。(李洪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9日 09 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