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切實維護具有包容性和均衡性增長性質的全球經濟體系,就要提出深刻體現和貫徹中國意圖和中國邏輯的“中國方案”,以具體行動、具體措施來展現中國決心和中國意志。
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指出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情況下推動全球增長的重要力量。此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透露出一個萬人矚目的強烈信息和信心: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發展道路,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貢獻。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在面臨深刻的復雜變化形勢,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競爭和利益沖突矛盾逐步顯化,逆全球化和雙邊主義的發展思維開始凸顯。針對這種錯綜復雜的全球新格局、新特征、新問題,這顯示出中國對待全球經濟的基本態度,中國愿意將自身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利益與全球各國分享共享,愿做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引擎,愿做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者,從而引導全球經濟政治向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格局發展。
中國已經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貢獻者
中國政府發出這種聲音和發展理念的底氣,就在于中國已經連續成為全球經濟的最主要引擎和最大貢獻者。自從進入“十二五”期間,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躍居世界大國第一位,年均貢獻率高達30.5%。即便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面臨持續下行壓力的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33.2%,穩固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引擎。對比來看,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美國貢獻率的將近3倍,是日本的約20倍。中國2017年經濟發展的定位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力圖在實際工作中爭取到更好結果。李克強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時指出,增長6.5%這個速度不低了,也很不容易。如果今年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增量比去年還要大,因為這是在我們經濟總量已經超過7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1萬億美元基礎上的增長,而且可以帶動1100萬人以上的就業。這符合經濟規律,也可以使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會低,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情況下推動全球增長的重要力量。很顯然,從2017年經濟增速的這個定位來看,2017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突出貢獻作用必然會持續發揮。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適當調低2017年的經濟增速,是為促進經濟新舊動能的轉化以及經濟內生動力機制的強化,是為需求驅動和創新驅動的全新融合發展模式的打造,是為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提質增效的新發展階段,提供寶貴的騰挪空間。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經濟可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必將保持中高增速的基本狀態,因而,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就必然是可持續、可穩定期待的。
中國力主維護實現世界經濟包容性和均衡性增長的全球體系
當前,與中國所堅持的愿意將自己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利益與全球各國共同分享的發展理念所不同的是,某些發達國家,特別是某些大國的領導者和部分民眾,將自身經濟結構中所發生的種種扭曲性效應和推動自身國內改革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惰性和動力滯后,以及由此引發的貧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片面地歸結為是由當前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的“不公平性”所造成的,從而試圖拋棄既有的多邊體系和WTO體系,力圖以逆全球化的思維以及采取雙邊主義的手段,來謀求“孤立主義式”或“唯我獨尊式”的自我增長機會和發展空間。甚至有些國家,將中國經濟規模對自身規模的超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視作是對自身經濟發展和價值觀體系的直接威脅,故意制造和惡意散播“中國威脅論”,試圖遏制甚至破壞中國在東亞以及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中以及在區域和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搞亂區域的既有經濟發展和貿易分工格局,從而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推進自由貿易和開放型經濟問題上,李克強指出,在全球化進程受到一些非議或者在某些方面有挫折的情況下,中國始終堅持一貫的立場,那就是:維護經濟全球化,支持自由貿易。這本身就表明中國是要推動開放。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這其中也因為中國一直在堅持不斷地擴大開放。中方也愿意和世界各國一道來改善全球治理體系。全球化和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是一體的、不可分的。我們就是要打造開放的高地、投資的熱土,和世界共享發展機遇。這是中國向全球發布的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將以最為堅強的意志和決心,來主動維護具有包容性和均衡性增長性質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絕不會追求只容許單個或少數國家增長,而大多數國家增長停滯或受損的單邊主義和雙邊主義色彩的全球治理規則體系。
采取綜合措施強化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持續貢獻
要切實維護具有包容性和均衡性增長性質的全球經濟體系,就要提出深刻體現和貫徹中國意圖和中國邏輯的“中國方案”,以具體行動、具體措施來展現中國決心和中國意志。總理在此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措施體系。
首先,需要高度清醒認識到的是,通過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壯大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內生型動力,是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力量的根本前提和核心基礎。當前,中國經濟正由要素規模推動型和出口依賴型的發展階段,全面轉向創新驅動和內需拉動型的特定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模式的這些根本性轉向以及轉換的質量和速度,既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也決定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外溢程度和輻射范圍。因此,中國的內需擴張規模和內需釋放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力度和可持續性。習總書記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表示,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就是這個邏輯的直接體現。要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的極端重要性,就是要從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相促進、區域城鄉發展相協調這三個具體改革途徑,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作用。
其次,制訂了一系列有力促進和保障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提升貢獻的具體措施。第一,當前以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全球經濟發展機制,作為加大中國對世界經濟輻射范圍和合作程度的核心途徑;第二,落實和完善進出口政策,推動優進優出。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來加大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力度;第三,依靠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外資準入,高標準高水平建設11個自貿試驗區,全面推廣成熟經驗,使得中國繼續成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加大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程度和共同發展基礎。
最后,堅定不移地加快推動區域性多邊投資貿易體系的構建。一方面,加快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全面生效實施;另一方面,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積極推進亞太自貿區建設。同時,繼續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商談雙邊或多邊的投資貿易協定。(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杰)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