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穩中求進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的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的方法論。對于穩中求進,有必要經常講、反復講,使之真正入腦入心,體現在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中。
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黨和政府在治國理政方面會有多方考慮和多種選項。從目前的國內外大環境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上策。穩中求進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的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的方法論。對于穩中求進,有必要經常講、反復講,使之真正入腦入心,體現在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中。
立足于“穩”。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的管理、治理、發展,必須牢記“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古訓,把“穩”放在首位。縱觀中國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穩定的經濟、穩定的政治、穩定的社會,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國人民的福祉所在,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所在。穩中求進,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只有穩,才能更好地進。在新形勢下,穩的重點主要包括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擴大總需求,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避免大的波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防控金融風險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疏堵結合,把握好力度、節奏,在保持經濟和金融總體穩定的前提下,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穩定市場主體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加強產權保護,維護法治環境,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社會托底工作;拓寬去產能職工多元化安置渠道,通過財政政策工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扶持,織牢社會安全網;等等。
著眼于“進”。社會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適當的進,才會有真正的穩。所謂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作為,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當前,“進”主要體現在“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要有實質性進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關鍵領域改革要有新突破,振興實體經濟要有新舉措,創新驅動發展要開創新局面。需要注意的是,“求進”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提高經濟效益,更好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作用增強、經濟結構優化;提高社會效益,更多地消除貧困、實現就業、改善民生;提高生態效益,努力實現節能減排效果超過約束性指標,促使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取得重要進展。
致力于“改”。穩與進都是在改革中實現的,需要更好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下一步應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深入推進“四梁八柱”性改革,即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抓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正確發揮改革牽引作用,關鍵在于黨政一把手思路清晰、勇于擔當,能夠切實把住“四關”:把住改革思路關,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理出頭緒、分清主次、明確目標,當好改革的主心骨;把住重要改革方案的質量關,抓住問題,使改革有實質內容、有管用舉措;把好改革方案制定的導向關,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傾聽群眾聲音,做到心中有數;把住改革的成效關,對改革舉措的效果要刨根問底、掌握實情,抓得好的要及時總結,抓得不好、推進不順的要及時研究調整,努力取得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