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意見》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在21世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要提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我主張”。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和靈魂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立時代潮頭、發思想先聲,就不能讓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永遠在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后面亦步亦趨,也不能讓其在中國道路、中國實踐后面亦步亦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努力成為時代的先導,在世界哲學社會科學舞臺中占有一席之地,用理論的力量、學術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助力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畢竟,中國崛起,絕不僅僅是經濟和物質力量的崛起,也是思想和文化的崛起,客觀上需要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打造一個為世界矚目的“理論中的中國”、“學術中的中國”和“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承載著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但也意味著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好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四個“偉大”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提供了舞臺和動力,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將其作為理論建構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彰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
建構中國理論,突出中國特色,需要立足中國實際、扎根中國大地,深入研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要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艷濤 )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