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華文化歷來崇尚“和為貴”,當今中國則倡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零和博弈的斗爭思維,堅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在不斷調整。世界的現代化浪潮起源于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引領西歐走出中世紀的蒙昧,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文藝復興推動了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早期現代化進程,逐漸形成了以世界市場為基礎的現代世界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伴隨著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現代工業文明徹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生態危機頻現。
事實上,西方文化有天然的嚴重缺陷。文藝復興雖然極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取代“神”成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啟蒙運動前后數百年的西方世界,一會兒處在這個極端、極度貶低人,一會兒處在那個極端、極度抬高人,找不到中道,沒有安全感。孫中山先生敏銳地發現,歐洲近百年的文化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也是行霸道的文化。資源有限而欲壑難填,這就必然導致爭斗。爭奪資源也好,爭奪市場也好,總之是爭奪利益。
近些年來,西方學術界逐漸認識到,人類中心主義是導致包括生態危機在內的全球性危機的罪魁禍首。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的利益為認識、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認為自然的價值在于其對人類的有用性,而沒有給予自然足夠的人文關懷。生態思想家帕斯莫爾認為,基督教鼓勵人們把自己當作自然的絕對主人,對人來說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為他安排的。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主導下,人類以自己為中心,一味強調人類利益至上,而自然成為人類無限索取的對象。這正是當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類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克服人類中心主義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當務之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合理吸收和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既能有效延續文藝復興激發的正能量,又能以己之長彌補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現代性的先天不足。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指出的,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一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什么是“獨特思維方法”?就是以“中”為度、以“和”為貴。《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和”二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如何擺正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中華文化積累了豐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劑良方。中華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與作用,強調“惟人,萬物之靈”;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價值,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必須遵從自然規律。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頂天立地”、中正通達,正在于我們將“與天地參”而不是將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滿足欲望作為人類的使命,正在于我們擺正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位置、合理地安頓了天地人。習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積淀數千年的中華生態智慧,是中國夢的豐厚滋養;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將在世界范圍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持。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都把‘和’視作天下之大道,希望萬國安寧、和諧共處。”中華文化歷來崇尚“和為貴”,當今中國則倡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零和博弈的斗爭思維,堅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以“和”為貴的最好例子。俄羅斯《導報》這樣評價:“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與其說是路,更像是中國最重要的哲學范疇——‘道’。”何為“道”?英國思想家羅素曾說:“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他所說的“生活方式”,其實質正是中國人所說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可大可久之業才是萬國安寧、和諧共處的偉大事業。“一帶一路”凝聚了幾千年的東方智慧,承載著沿線各國的發展夢想,邁出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步伐。
(作者:葉小文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