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圍繞“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讓中原更加出彩”這一主題,從2016年底到今年3月中旬,省委宣傳部理論處先后召開四次座談會,來自全省社科理論界、省轄市、高校、省直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共50余人參加座談。
發揮自身優勢 做強文化河南
——“打造文化高地,讓中原更加出彩”系列座談會綜述
圍繞“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讓中原更加出彩”這一主題,從2016年底到今年3月中旬,省委宣傳部理論處先后召開四次座談會,來自全省社科理論界、省轄市、高校、省直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共50余人參加座談。座談會形成了一些關于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戰略意義、內涵、目標和路徑等方面的理論成果。
我省文化建設的現實優勢和突出問題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我省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具有諸多十分鮮明的優勢:中原文化資源優勢。中原文化資源豐富、積淀深厚,是我省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戰略性資源。區位交通優勢。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河南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能夠為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提供不竭動力。人口大省的創造主體優勢。河南擁有一億人口,文化創造活力巨大,文化消費需求旺盛,市場廣闊,是我省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基礎性資源。“高含金量”的戰略疊加優勢。當前,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區五大國家戰略疊加,為我省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提供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專家學者們認為,雖然我省是有影響的文化大省,但還不是文化強省。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先進省市相比,我省存在著產業規模小、產業布局有待完善、行業結構不均衡、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文化事業方面,政府財政投入不足,人均文化事業費支出比較低,歷史欠賬較多,尚未完全形成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我省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直接影響文化消費增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基本內涵和目標任務
一些專家提出,所謂高地,無外乎一個“勢”字。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應當追求一種“勢”,即我省相對于其他省市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依照省十次黨代會精神,其內涵應當集中體現為構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高地、打造精神文明建設高地、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高地三個層面。這也是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三條主線。當前,我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高地、精神文明建設高地建設成效已經頗為顯著,相比之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發展高地建設相對滯后。
省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四項指標體系,有學者認為,四項體系可以理解為實現“六大新突破”。即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新突破;加快構建優秀文化文藝作品生產與推廣體系,實現文藝由“高原”向“高峰”攀登新突破;加快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體系,實現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新突破;加快構建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實現文化產業提質增速新突破;加快構建文化市場體系,實現文化市場繁榮發展新突破;加快構建文化合作交流體系,實現中原文化走出去新突破。
加快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的主要路徑
有學者提出,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高地”不在物理意義之高,而在于其氣質、品質和精神之高,尤其在于其創意、創造之高。在信息網絡化時代,我們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豐富“互聯網+文化”概念,構建“互聯網+文化”產業新格局,加大力度培育新型業態,引導文化建設向高端化、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跨領域、跨行業、跨產業加快推進文化高地建設。
有專家認為,只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為根本,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提升文化服務效率,增強文化工作運籌能力,才能從根本上破解文化發展瓶頸。尤其作為我省文化高地建設重要支撐的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性產業,未來五年其增長比例至少每年要達到15%以上,這就必須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通過科技創新加文化創新,推動其順利轉型升級,提質增速。
有觀點稱,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加快推動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當前,要充分根據文化高地建設的內在要求,加大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的開發、引進和培養力度,著力打造一批在理論、新聞、出版、文藝、經營管理等各文化門類有影響力的名家大師和領軍人物,培養一批掌握現代傳媒技術、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王承哲 孟軻)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