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9:12:00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普通百姓也能參與立法 已有百姓建議寫入法律條文現實中,有普通百姓的合理建議變成了法律條文
法律系統人士認為,引導公眾參與,實行民主立法很重要
立法這件事,距離老百姓很遠?其實不然,作為老百姓,我們也是可以“影響”立法的——我們的心愿、期待、合理建議,都可能成為法律的一部分。立法其實一點都不“擺架子”、“高大上”,只要“走心”,人人有權參與其中。
百姓也能參與立法,很多人不知道
“我可以參與立法?別開玩笑了!”
“不是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才是我國唯一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嗎?”
法律影響生活,可是,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卻不知道,原來自己是可以參與到立法過程之中的!
省法制辦主任陳紅瑜介紹,我省在立法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實行公開立法,引導公眾有序參與。比如,每年制定年度立法計劃時,通過媒體、網絡等途徑,公開征集立法項目,以求更具民意;在政府立法審查階段,還將所有立法項目征求意見稿在省政府法治網上全文公布,對涉及民生和社會熱點的項目,在更大范圍內公布,目的就是為了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打電話、寫信、發傳真、在征集意見系統上留言,實際上,要立什么法規、法規里規定什么、如何處罰……每部法規在出臺之前,都要經過征集,而這種征集,是沒有門檻的,每一個普通百姓,都可以提出你的合理建議。
事實上,記者在省政府法制辦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征集系統上看到,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征集以3人參與完結,河南省測繪成果管理辦法兩人參與,河南省專職消防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竟然無人問津!
已有百姓建議,寫入法律條文
“這與征集的法律太專業有關,比如,測繪方面的,普通民眾就不會對其感興趣,而涉及‘三公’等焦點話題的河南省機關事務管理辦法就有100人參與。”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系統領導者認為,雖說法規征集的渠道有許多種,還包括針對專業領域的調研、論證等,但引導公眾參與,實行民主立法依然很重要。
他告訴記者,我省今年出臺的法規中,就有不少條文出自普通老百姓“之手”。比如,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辦法的審議過程中,就有農民對征集意見稿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加入“農產品生產登記、溯源”等內容,被采用;而在《河南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的審議過程中,有市民認為應加入針對PM2.5治理的內容,也被采用。
地方性法規立法程序四步走
法規案提出
萬事開頭難,立法這事也一樣。一部法規案的提出要經過哪些過程?首先,它必須被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確立為立法項目。而立法項目的生成有三個途徑:人大代表提請的議案;面對老百姓征集到的“社會聲音”;有關政府機關的訴求,認為哪項工作亟須立法推動。由這三個渠道匯集而來的“意愿”經過省人大及其常委會調研之后,最終被確立為立法項目。在成為立法項目之前,還有一些被列為立法調研項目,也就是說,它們進入了立法計劃,但仍未有準確時間表。
公開征集意見
從法規案提出到審議,這兩步之間,還要對法規案公開征集意見,征集對象既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也包括領域內的專業人士。征集發生在三個時間段:一、主辦法規案的政府機關征集意見;二、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關在一審時征求意見;二、在省人大常委會一審之后二審之前征集意見。
審議
加入立法項目的法規案,就像加入了“預備隊”,但是,也有極少的立法項目最終沒有被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也有社會焦點問題,沒有加入立法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能,卻被臨時提請審議。
表決
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之后,進入表決階段,原則上,一般要經過兩次以上的審議,才能被表決通過。如果在表決中“敗北”,有兩種結局:一是再次進入立法程序;二是放棄立法。
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