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8: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彈指一揮間,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已經經歷35個年頭。2013年國企改革再次發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國企改革方向和政策,上海日前出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發展混合所有制等多項具體措施備受關注。廣東、重慶、山東等地或明年兩會前出方案,國企改革將再上新征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力推國企改革 發展混合所有制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吹響號角。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改革做出明確規定,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等等。
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12月25日在中國經濟論壇上強調,國企改革的重點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有企業科學發展,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國資委專家組成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春曉此前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采訪時也表示,除了國家戰略限制的、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重要的基礎設施或者自然資源特殊行業之外,任何國有經濟涉足的行業和領域,非公經濟都可以進入。
三中全會指出的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12月19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國資委正抓緊制定運營和改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具體措施。下一步將先從中央企業集團中選取“試點”來進行改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媒體報道稱,方案成熟后將會盡快公布,超過17家大型央企入圍候選,該項試點可能在明年初推出。
此外改革舉措中,還提到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家們預計,這一比例未來存在提高的可能。
新一輪改革上海率先“吃螃蟹” 分類監管避免一刀切
就在三中全會結束不久,國企改革第一槍打響。12月17日,上海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被稱為“上海國企改革20條”。上海成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首個吃螃蟹的省市。在《意見》公布前幾天,蘭生股份控股股東上海蘭生集團與上海東浩集團實施聯合重組,領跑上海國資整合。
“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要有重點地實現率先突破。”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市深化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工作會議上表示,國資國企是上海發展的最大存量資源。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核心是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關鍵環節是統一管理、分類監管。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高明華表示,上海國企改革明確了國企功能定位和分類監管,將國企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和公益類。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國企改革不應該一刀切地全部市場化,公益性領域應該要完全國有,避免其損害百姓福利;競爭性領域要全部放開。也有專家分析,國企分類監管是為了增強國資監管的針對性。
另外,《意見》還提出,在公司治理和人才管理上,上海國企改革逐漸強化市場化。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不能一肩挑,而且明確,國企董事長到63歲必須退休。
國企改革成新賽場 多地明年或推新一輪改革方案
國企改革新征程上,上海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多個國資大省都在醞釀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方案。
據悉,目前廣東省國資委已在研究出臺相關的國資改革指導意見,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另有消息稱,廣東計劃明年掀起新一輪國企重組潮,130家國企或將整合為40家。深圳國資委目前已經修訂完成新的國資監管制度,將于明年出臺。
另外,據了解,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定調國資改革之后,山東省也已開始草擬新一輪國資改革方案,并有望在2014年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出臺。
重慶和無錫等地也在緊鑼密鼓準備國資改革方案。重慶國資改革方案已上報市政府高層。重慶國資委擬將打造10家國有資本營運公司,并希望用三至五年推進20家重點國企整體上市。無錫則提出構建一個統籌經營的體系,擬將產業相近和業務類似的資源進行整合。
12月25日,甘肅省省長劉偉平表示,明年將結合省情,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有所突破。集中精力解決好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做大做強,要在發展混合所有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方面大膽創新。
對此,黃淑和表示,各地對國資國企改革進行深入研究,抓緊提出落實措施,國資委都是鼓勵和支持的。各地出臺具體落實措施要根據三中全會的精神和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
分析人士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地方政府將從之前的“增長競賽”過渡到“改革競賽”,地方國資國企將成為改革競賽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到明年兩會將是各地推出國企改革細則的高峰期。
35年國企改革從未止步 新征程新機遇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存在諸多爭議和質疑,中國國企改革從未止步。不管是官員還是專家學者,都在為國企改革建言獻策。
在國企改革30周年的2008年,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表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擴大經營自主權階段,從十四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大前的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階段,十六大為開端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階段。
這期間,國企改革伴隨著很多爭議和質疑。比如,國企是否存在壟斷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國企存在壟斷并應該改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也表示,國企的行業壟斷是阻礙其創新的重要因素。吳敬璉與經濟學家劉國光等人也曾就國企是否低效的問題進行激烈辯論。而質疑國企改革的則是“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顧慮。2004年經濟學界因此還發生了一場躁動一時的“郎顧之爭”。
爭議并沒有阻止國企改革的腳步。目前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引入非公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占到總企業戶數的52%。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曾表示,未來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可以全部退出。
國資委新任主任張毅12月26日表示,國企改革要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上下功夫。國資國企改革是一場攻堅戰,不要怕得罪人,不要回避問題和困難。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企改革更是進入深水區。有研究機構這樣形容新時期的國企改革:新征程,新機遇。(曾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