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銀行卡遭盜刷只有自認倒霉? 不,這次法院首判銀行負主要責任。判決理由:銀行不能準確識別克隆卡,存在技術缺陷。
銀行卡遭盜刷只有自認倒霉? 不,這次法院首判銀行負主要責任。
判決理由:銀行不能準確識別克隆卡,存在技術缺陷
重慶一家公司老總李先生在境外旅游時刷卡消費,人都回到國內了,手機還收到在國外的消費信息。他趕緊向銀行客服求助,因無查詢密碼遭拒。直到他掛失,卡已在境外遭瘋狂盜刷33次,損失5萬多元。
近日,渝北區法院對該案判決:認定銀行不能準確識別克隆卡存在漏洞,擔責7成。儲戶擔責3成。據悉,因銀行卡遭克隆盜刷而判定銀行負主要責任,這在我市尚屬首例。
重慶晚報記者 唐中明
銀行卡遭境外克隆 盜刷33次損失5萬多
李先生訴稱,2014年1月27日,他經北京出境前往南非和迪拜旅游,于同年2月7日返京。當晚11時許,他收到銀行卡在南非的刷卡消費信息,意識到卡遭盜刷了。他立即給該銀行客戶服務熱線打電話,告知卡在境外被盜刷,要求緊急處理。因不清楚卡查詢密碼,客服人員稱沒辦法。
當年2月8日下午,李先生回重慶后,還刷卡消費了一次。2月8日晚,他又向該銀行熱線打電話,告知銀行卡仍在被盜刷。這時客服人員稱可掛失,這才結束了卡被繼續盜刷的狀況。
李先生事后查詢,銀行卡掛失前已被盜刷33筆,金額共55988.9元,刷卡地均在南非。
事后,李先生將該銀行告到渝北區法院,要求索賠損失5萬余元。
不知卡查詢密碼 緊急求助沒辦成
法庭上公布了一段通話錄音:2014年2月7日20時03分,李先生打銀行客服電話,要求關閉境外支付功能。但他無法提供查詢密碼,客服人員無法辦理。李先生稱:“都是財務人員給我辦的,財務出去度假了。”2月8日22時47分,李先生再次撥打客服電話。客服人員建議李先生作掛失處理。李先生同意,客服成功掛失。
銀行方面稱,李先生稱銀行卡在異地被盜刷沒有事實依據,事發后,他也未采取掛失、關閉境外交易、取出卡內現金等補救措施。銀行對內部員工設置了嚴格保密制度和措施,客服人員按業務規范和流程處理李先生的請求,沒有過錯。
不能識別克隆卡 銀行負主要責任
法院認為,作為銀行卡的發卡行及相關技術、設備的提供者,在其與儲戶的合同關系中明顯占據優勢地位,負有保證儲戶卡內數據信息不被他人竊取、復制的義務。對于安全漏洞及技術風險,銀行理應承擔責任。
他人能夠利用李先生銀行卡的偽卡(即克隆卡)進行交易,說明李先生的銀行卡內數據信息可以被復制并存儲到偽卡內,并且偽卡輸入密碼后還可進行正常交易,因此銀行卡及交易系統存在技術缺陷,未能保證銀行卡的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未能充分盡到銀行卡交易的安全保障義務。
李先生得知被盜刷后,立即致電銀行客服。通話錄音顯示,李先生第一次撥打客服電話時,客服人員并未在第一時間提示可以掛失,未盡到應有的提示義務。第二次電話錄音顯示,即使沒有查詢密碼,銀行方也是可以對銀行卡進行掛失處理,可以阻止卡繼續被盜刷。銀行作為儲戶信賴的專業機構,對此存在一定過失。
法院一審判定:在存款被盜刷雙方均存在過錯情況下,銀行方面因不能準確識別偽造的銀行卡,直接導致李先生的賬戶資金被盜刷,違反儲蓄合同存取款業務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義務,應承擔主要過錯責任,判定銀行擔責70%。李先生對銀行卡及交易密碼負有保管及保密義務,對損失發生也有一定過錯,應承擔次要過錯責任,判李先生自身擔責30%。
近日,渝北區法院一審判決,由銀行賠償李先生3.9萬余元損失。
銀行卡易被克隆盜刷
據經偵民警介紹,銀行卡被盜刷一般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卡被復制,二是密碼被竊取。
目前國內銀行卡絕大部分使用的是磁條卡。從物理特性上看,磁條卡天然具有信息容易被復制的安全隱患。從技術上看,要盜取磁條卡內的信息,只需用相應的讀寫卡器即可完成。而讀寫卡器是一種簡單且使用廣泛的電子設備,目前國內眾多電子廠家都可以生產,且價格便宜,幾百至幾千元就可買到。另外,窺竊持卡人輸入密碼的針孔攝像頭,更是隨處可以買到。
卡遭盜刷儲戶維權難
近年來,銀行和儲戶之間因盜刷引發的官司屢見不鮮,儲戶維權難也成眾所周知的事。
廣州邱女士因信用卡被盜刷,向公安機關報案。為證明后兩筆消費非本人操作,邱女士向法院出具了港澳通行證。多方證據顯示,在澳門消費的是一名香港居民。法院經審理判決,銀行與邱女士各承擔50%的損失。理由是銀行接受了非法復制的銀行卡交易,未盡到謹慎審查義務;而邱女士沒有保管好密碼,沒有證據證明密碼是由于銀行原因泄露的。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民安表示,從目前破獲的案件看,密碼的泄露多源于不法分子偷窺,因而持卡人自我防護是關鍵。廣東省高院資料顯示,克隆卡盜刷案的爭議焦點多數集中在密碼泄露的責任上。
采訪中,無論法官還是律師,都認為我國目前缺少專門針對銀行卡的管理辦法或法律法規。因此,為督促銀行盡到防盜義務,應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