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一屆黨中央在治國方略上開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提出了“兩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階段是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而把“兩個全面”擴展為“三個全面”。第三階段是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考察期間,強調“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首次將“四個全面”并提,把“三個全面”擴展為“四個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和要求提出來的。2015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于黨中央的戰略布局和戰略思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也再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力、張力以及承載使命、與時俱進的品格。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背景,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民族復興、怎樣實現民族復興”這樣的基本問題為主線,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直面現實、承前啟后、獨具特色的系統思想,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體現在關聯的戰線是全面的,其著眼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明確指出了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把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正確推進改革、準確推進改革、有序推進改革、協調推進改革,要充分考慮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反復強調了讓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協調性的問題,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統性的問題,特別是回答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系這一根本問題;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深刻詮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內涵和要求,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是基礎,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緊密結合,是建章立制和執行落實的有機統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從嚴”是關鍵,包括教育要嚴、標準要嚴、執紀要嚴、懲治要嚴、制度要嚴,“嚴”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共同為這一戰略目標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撐。可見,“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是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大理論成果。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堅持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堅定中國自信、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針對中國難題,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復興、怎樣實現民族復興”這樣的基本問題,從而在整體上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我們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審視,把全面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它使得我們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使得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將在我國今后更加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業中逐漸展現其導航和引領作用。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有目標又有舉措,既有全局又有重點,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蘊含的豐富戰略思想,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我們只有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和理解這個戰略布局,才能在實踐中提高貫徹落實好這個戰略布局的自覺性堅定性。要深刻認識“四個全面”的重大現實意義。
要認識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提出“四個全面”,針對的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點,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區攻堅期的特殊階段,回應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要求。這一戰略布局,統一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闊步走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抉擇。要深刻把握“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關系。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全面依法治國確保現代化建設有序進行,以全面從嚴治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繪就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圖,才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因此,對“四個全面”必須全面把握、全面堅持,不可偏離和偏廢。要統籌協調“四個全面”的貫徹落實。深入研究和科學把握“四個全面”的關聯性、耦合性,注重統籌謀劃、協同配合,做到同頻共振、形成合力。還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系,只有始終堅持這樣的統籌協調推進,才能把“四個全面”貫徹得更加自覺、落實得更加到位。
(作者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首席研究員)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