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新論述和新認識,可以歸納概括為十個方面,即黨建“十論”。其一,“十論”的分解與歸納,契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黨建思想,既非大而化之,亦不細微瑣碎。
[作者簡介]1.榮長海(1957— ),男,湖北仙桃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鄭波輝(1981— ),男,河南光山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新常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榮長海1,鄭波輝2
(1.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天津 300191;2.天津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新常態作為一個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新概念被提出后,對社會其他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新概念不僅引發了人們的廣泛思考,而且引申出政治、法治、黨建、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新常態,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密不可分的重要概念。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角度看,新常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新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新內容。
[關鍵詞]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608(2015)05-0005-03
新常態是就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而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當今時代,這一新概念不僅引發了人們的廣泛思考,而且引申出政治、法治、黨建、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新常態。由此看來,這一新概念必然而且應當會進一步引申出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重要內在聯系。
一、新常態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
習近平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這個新概念。習近平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此后,他在許多重要場合不僅把新常態作為一個重要社會現實來闡述,并以此為依據闡述相關工作要求。現在,新常態已成為人們談論和思考各種問題的前提條件。
新常態的提法最初基本上是就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來講的,并且是以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為基本方向的。但是,從習近平首次論述新常態時提到的“兩個戰略”,即“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來看,新常態不應當僅僅指經濟領域,而是應當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也就必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相連了。在習近平提出并闡述新常態之后,國內主流媒體迅速對新常態這一概念的流行作出反應,其中既有單純論述新常態條件下的經濟問題的[1],也有全面論述新常態的重要影響的[2];國外媒體也有類似表現。
事實上,在國際社會中,新常態一詞早已被人們關注并被頻繁地使用。根據相關統計,2002年,新常態一詞在國際主流媒體中每月出現約50次,2011年,該詞每月出現次數增加至700次左右,其內涵多數情況下是指反常的現實正逐步變為常態[3],基本上是論述經濟方面的問題,很少涉及政治和其他領域。但是,當前我國大量使用的新常態概念,與國際上使用的新常態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把經濟發展新常態看成一個積極的狀態,由此引申出政治、法治、黨建、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新常態,從而以新常態為重要依據之一全面思考和解決與之相關的政治、法治、黨建、文化等問題。
本文認為,作為就經濟發展狀況來講的新常態重點在“常”這個字上,也就是說,新常態作為一個具有戰略性的經濟發展狀態,其實就是一個新的正常狀態,其影響必然是涉及全社會的。如果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個具有肯定性和正面性的概念,那么,它對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然產生極為重要的階段性影響。習近平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求更加理性地設定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在更加重視創新驅動力的同時保持我們政治上的定力。這些內容,無疑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二、新常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是一個較大的概念,人們對這一概念的具體內容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樣,社會主義本質論(回答的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回答的是在什么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回答的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三個基本原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可以說,新常態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中最重要的三個基本原理的新要求。
社會主義本質論首先要求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開始后的一個較長時期內的基本任務。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我國綜合國力也得到極大提升。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和環境壓力空前增大,社會差別也不可避免地擴大了,出現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繼續在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前提下,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經過多年的實踐,過去認為我國經濟只有保持7%以上的年增長率才能基本保持正常就業狀態的觀點有所改變,因為實踐已經證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就業,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已不再是那么緊迫的事情。這就是說,我國前一階段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的高增長率已經難以為繼,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持續下去,具有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才是必然的選擇。由此,社會主義本質論中的后半部分內容,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被提上日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不僅指明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體上需要100年時間,而且要求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一個世紀中的各個階段都要有自己的階段性發展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在最初提出時,“出于這樣的考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時間不長,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不成熟、不完善的特征;如果按照改革開放之前的思維,社會主義在一切方面都比資本主義優越,這顯然與事實不符,也很難迅速做到,更不能為在國門打開的情況下能直觀了解國外情況的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如果因此而放棄社會主義,會使中國出現嚴重的歷史倒退,同樣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由此便產生了一個新的政治思維——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還只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100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時期,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極度不平衡:不僅社會主義各方面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初期的發展和其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末期的發展之間會出現極大的反差,而且同一時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要求每個時段都要有不同的歷史任務和發展要求。在進入新常態之后,整個社會處于相對穩定和均衡的發展狀態,這種穩定和均衡發展既表現為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也表現為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還表現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協調發展。由此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惠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小康社會,是這種新常態的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對社會主義傳統觀念和實踐中的單一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的一種修正,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發展活力,在追求效率、促進發展上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進入新常態后,追求社會公平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全面深化改革就被提上日程。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重新擺正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事實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中也包含著發展經濟的要求和動力。進一步看,這些內容當然不能完全受制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它們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相適應。
三、新常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理解有很多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主要包括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三大規律是人們的基本共識。如果說新常態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新要求,那么,進一步說,對新常態的認識則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內容。
共產黨執政規律包含許多重要內容。在鄧小平理論中,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基本要求,發展經濟與反對腐敗則是“兩手抓”的具體要求之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群眾基礎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回答;科學發展觀強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使黨的建設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新的拓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習近平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不僅在黨員管理、領導干部管理、思想作風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具體規定,而且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和抓手,全面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和黨紀黨規建設。這些都是黨的建設的新常態,自然也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探索和新發展。
社會主義建設是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內容的一個完整的體系。鄧小平理論中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的黨的基本路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要求以及經濟建設隔幾年總要上一個新臺階的觀點,都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總結出的具有規律性的認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關于黨的基本綱領、基本方針、基本經驗的科學表述,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思路,對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概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都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補充和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新常態的要求,習近平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實現尊重經濟規律且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這些認識無疑使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充實。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廣義上講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科學揭示的基本規律,這個基本規律在不同民族國家中和不同歷史條件下會有獨特的表現,因而會表現出狹義上的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必然現象,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種創造性選擇。從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黨的十三大,再到黨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被從多個角度反復提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外反復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傳統,分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社會主義近500年、中國共產黨90多年、新中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大背景中去認識和理解。這些認識和理解既反映了我們黨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理性思考,也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進入新常態。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自此,習近平多次提出并論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分別闡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奮斗目標、路徑選擇、方式方法、根本保證。這一戰略布局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具體創新和發展。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必然會進一步得到理論上的科學闡述和概括,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嶄新的內容。
[ 參 考 文 獻 ]
[1]陳敏爾.適應新常態,落實總要求[N].人民日報,2014-10-24.
[2]施芝鴻.逐步適應和習慣當下中國的新常態[N].人民日報,2014-10-13.
[3]汪紅駒.防止中美兩種新常態經濟周期錯配深度惡化[J].經濟學動態,2014,(7):4~11.[4]榮長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迫切需要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J].學習論壇,2011,(4):5~7.
[責任編輯:李曼]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