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戰略定力在工作實踐中體現為一定的工作方式方法。能夠保持戰略定力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就能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從戰略和長遠角度看待當前工作,從全局高度看待工作目標。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不斷開辟前進道路,必須具有強大的戰略定力。習近平同志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戰略定力。
堅定“四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堅定“四個自信”。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十分不易,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就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保持戰略定力,就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潮頭、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現實邏輯的產物,也是歷史邏輯的產物。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走自己的道路才具有強大的戰略定力。
把握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牢牢把握發展規律。當前,我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我們所處的新階段又呈現許多新特點。保持戰略定力,就要科學認識這一最大實際和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深入把握發展規律。就國內而言,保持戰略定力的關鍵是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規律。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戰略定力,面對短期經濟增速的小波動就不會大驚小怪、驚慌失措,而是從長遠看問題、找辦法。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經濟大勢,保持調控定力,堅持底線思維”。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必定能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發揮的發展新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就國際而言,保持戰略定力的關鍵是牢牢把握大國關系演變規律。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日益增強,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從歷史上看,新興大國難免遭到守成大國遏制,這是我國在今后較長時期將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國際格局變化的客觀必然性,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把握好大國關系演變規律,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改善工作方法。戰略定力在工作實踐中體現為一定的工作方式方法。能夠保持戰略定力的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就能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從戰略和長遠角度看待當前工作,從全局高度看待工作目標。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要有釘釘子精神”“功成不必在我”“一張藍圖繪到底”。這體現的正是保持戰略定力對黨員、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這樣的工作方式方法,才能保持戰略定力、實現戰略目標。保持戰略定力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保持穩定性、持續性,但并不否認各種工作都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既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強調進取精神,就是強調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保持戰略定力與堅持改革創新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戰略定力就不會有改革創新的勇氣,離開改革創新就不可能長久保持戰略定力。(作者: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胡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7日 07 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