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層工作者要成為合格的黨員,就要把心和群眾拉得更近,為群眾所想,思群眾所累,補群眾所缺,群眾語言其實就是我們大家的語言。
在農村基層,上傳下達,搞好工作是一門“技術活”。上傳百姓聲音,下達政策福利,都需要學好群眾語言。通過傾聽群眾語言,使用群眾語言,讓群眾與干部間不在有距離,也讓群眾與干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農村基層一定程度上還是“熟人社會”,去到農戶家里,首先說的是“我們是鄉(鎮)政府某某部門的誰”,這就不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好的開端是“老張叔,我來你家坐坐”,“哎,王小子,甩飯了沒?”,“甩了!甩了!”彼此是“熟人”。農村這個“熟人社會”,熟悉了,農戶自然就愿意就信任,愿意聽工作人員說,愿意跟著政府的思路走。
如何才能做到彼此是“熟人”,要做兩點,一要傾聽群眾語言,二要使用群眾語言。
傾聽群眾語言,首先要讓群眾愿意說。農村的老百姓都是很樸實的人,喜歡一個人,他就滔滔不絕的跟你掏心窩子,不喜歡就悶著頭,不說話。所以要做到彼此是“熟人”,首先得做到讓他們愿意說。進門就問“大伯啊,收入怎么樣啊?”“收入就是不好啊,要你們政府多幫助啊!”,這就是問的不認真,答的也不耐煩。怎么打開農戶的話匣子呢?先從他們身邊的小事開始。豬有幾頭,雞有幾只,家里有人出去打工嗎,看病給報銷嗎,幾句話就能大概判斷出一些基本情況,農戶回答起來也輕松。
傾聽是基層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美德,當農戶認真在說了,干部也要認真去聽。在實際工作中,有部分農戶訴求是模糊的,這部分人往往就是最需要幫助改變現狀的那部分人。他們的表達“空”、“大”、“亂”,有些農戶也會講“套話”:“希望黨的政策好”,“希望國家多關心關心我們”。這就要求基層工作者要善于傾聽,傾聽農戶話語里的“深意”,傾聽他們關心的是教育、醫療、社保、建房或者其他某一個方面的某一個點。明白群眾心聲,才能有的放矢。
使用群眾語言,要讓群眾愿意聽。“好話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三春寒”,使用群眾語言要給農戶解釋政策要通俗易懂,達到“老嫗能解”。要讓他們愿意聽,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貼近老百姓。舉個例子,農戶正在喂豬,不會戴手套,但是看見黨員干部來了非常高興,忙里忙外,給我們倒水,手指伸進了碗里這時候不要猶豫,該喝水就喝水。
能使善用群眾語言,要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這是我們搞好基層工作的基礎,也是“兩學一做”制度化常態化的體現。使用群眾語言,面對工作中的難題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基層工作,碰到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些“小事”,鍋碗瓢盆、鄰里矛盾、占地糾紛之類的小矛盾,但群眾工作最怕就是小事變成大事,斗氣變成斗力,所以基層工作不怕費工夫,就怕不仔細。
基層工作不是作秀,而是把自己融入普通群眾的生活中,平等對待每名群眾、尊重群眾,不讓一些日常小事成為我們和群眾“心向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大局面中的小裂痕。孔子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防微杜漸,日積月累,讓大家的關系彼此成為“熟人”,不是干部和群眾。
“踐行黨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懷,牢記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合格黨員的標準。基層工作者要成為合格的黨員,就要把心和群眾拉得更近,為群眾所想,思群眾所累,補群眾所缺,群眾語言其實就是我們大家的語言。(作者: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大可鄉人民政府 馮劍僑)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