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現象由來已久,只是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美蘇冷戰結束后,美英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因而它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全球化”。
繼英國公投脫歐之后,特朗普以華盛頓政治體制“局外人”的身份,在美國內外各方譏諷、批評、打擊下,憑借“離經叛道”的競選方式,沖破重重阻力,最終贏得大選,成為美國的第45任總統,入主白宮。由此提出一個新課題:如何看待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本文僅就以下幾個問題談一些看法。
1.英國公投和美國大選折射出英美等國嚴重的階級對立。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英、美這兩個主要資本主義大國存在的社會嚴重分裂現象,即廣大普通民眾與精英階層的尖銳對立。廣大普通民眾對現行體制、社會現實極其不滿,對極力維護現行體制的精英階層內心充滿憤怒。按照美國歷史學家喬治·納什的說法,大選已使“雙方之間的緊張關系達到意識形態上的‘內戰’狀態”。不是大選造成美國社會的分裂,而是大選使美國社會嚴重分裂的現狀暴露無遺。
對導致出現“特朗普現象”的美國社會的嚴重分裂,一些美國學者早有預見。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在去年3月24日曾發表文章指出,此次大選是3.2億美國人的主要情緒“如果稱不上公然憤怒,也是嚴重焦慮”的情況下進行的,“反對當權派的參選人正是這種心情的受益者”。特朗普恰恰在美國廣大民眾極為不滿的問題上,以一種極端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響應了“民眾的憤怒”。這就是為何他遭到社會精英、職業政客以及共和黨大佬的打壓、排擠,但卻得到草根階層以及社會地位下降的中產階級堅定支持的原因。
中產階級群眾支持特朗普,與他們的社會經濟處境變化有關。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期潘曾撰文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已經分裂成兩個:一個是超級富人的美國,他們在經濟復蘇中賺到了高額的獎金;另一個則是大量中產階級、中小企業主的美國,他們仍在艱難地掙扎”。據統計,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普通家庭在3年內平均收入縮水近40%,大致回到了1992年的生活水平。據美國皮尤公司的調查,美國中產階級(收入中值為5.4萬美元)在美國總人口所占比重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62%,降至目前的43%;家庭債務從1980年的9300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6.5萬美元。2015年華爾街6家銀行高管分紅1.3億美元,而半數美國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現鈔,必須借錢或變賣東西。
“特朗普現象”折射出的普通民眾與精英階層的對立,說到底是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是當今壟斷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突出表現。對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只有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才能洞悉其實質,掌握其內在規律,準確研判其前景。
2.“逆經濟全球化”的說法需作深入分析。“經濟全球化”現象由來已久,只是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美蘇冷戰結束后,美英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因而它們倡導的“經濟全球化”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全球化”。這種“經濟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相比而言,它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窮人;有利于大跨國公司,不利于中小企業;有利于發達國家,不利于發展中國家;有利于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不利于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其他發達國家。
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弊端是貧富兩極分化,“不平等”是這種制度的主要特征。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帶頭推行新自由主義思潮引領下的“經濟全球化”,更把這種“不平等”現象擴展到全球范圍。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曾經推動經濟全球化最為積極、獲益最多的美國,也遇到了它不曾想到的惡果:眾多跨國公司為追逐利潤最大化將工廠轉移到國外,從而導致國內實體經濟萎縮、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是造成近年來美國社會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形成社會嚴重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過:“資本主義內在的罪惡在于幸福的分配不均”。
奧巴馬去年11月16日在柏林發表告別歐洲的演講中稱,“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存在問題,引發不公正感。不少選民覺得被快速推進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拋在身后,產生沮喪和憤怒”,“世界通向經濟全球化的道路必須糾正。現實給人們的教訓之一是,不同國家面臨相同的挑戰,那就是必須著手應對社會不平等”。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同一天在倫敦金融城發表講話,也指出,英國公投脫歐和特朗普當選,“在一年內改變了世界”,“政府必須關注人民對經濟全球化給就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的擔憂”,“英國擁護自由貿易,但同時應管理經濟全球化力量,以便它為所有人服務”。
特朗普在今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強調“我們國家被遺忘的男男女女將不會再被遺忘”,“從這一刻開始,只有美國優先——美國優先”,“我們將遵循兩條簡單的原則:買美國貨,雇美國人”。他這番話是根據經濟全球化給美國造成的負面效應而講的,但他的這些主張有多少能實現是受體制限制的。
有人把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乃至歐洲反一體化思潮的崛起,統統歸之為“反經濟全球化”“逆經濟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等等,是不恰當的,也不符合實際。經濟全球化、歐洲一體化進程當前遇到的這些問題,是其自身造成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變化,“物極必反”。當前“經濟全球化”遇到的問題同樣在于此。
3.慎用“民粹主義”概念。“民粹主義”(或“平民主義”)源于19世紀俄國革命運動中出現的一個小資產階級派別——民粹派。它主張發動農民與沙皇專制制度進行斗爭,掀起“到民間去”的運動,因而得名。民粹主義屬于農民民主派的思想體系。后來它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傳播的障礙,受到普列漢諾夫、列寧等人的批判。
當下,西方學者所謂的“民粹主義”,與其原義不相同,實際上是與“精英政治”“精英主義”相對而言。他們把反對“精英政治”“主流社會”“現行體制”的各種言論、主張,統統斥之為“民粹主義”。右傾保守的共和黨總統競選人桑德斯、法國極右翼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匈牙利總理奧爾班等,統統被貼上“民粹主義”的標簽。這是不嚴肅的。
美國內外學界、輿論界多將特朗普的內外政策冠以“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的定性,并不確切。特朗普并未放棄維系美國全球霸主的戰略,只是在戰略布局、策略運用、方式方法上與過去有所不同而已,何從談起“孤立主義”?!基辛格譏諷這是不懂外交政策的一些人的“浪漫幻想”。美國等西方大國從來都在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奧巴馬下臺前還公開背棄諾言,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難道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表現?!“貿易保護主義”并非特朗普獨有的特征。其實,西方國家都是唯利是圖的,凡是符合他們利益的都不算“貿易保護主義”,凡是不利于他們的事,他們都會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
至于說特朗普是“民粹主義”,同樣是不貼切的。特朗普確實是借助美國廣大民眾對精英政治、現行體制的不滿入主白宮的。但他作為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一員,必然也要服從于、服務于美國的根本利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華爾街的利益。他上臺后廢除了奧巴馬時期定下的金融監管措施,受到華爾街的歡迎。美國股市從特朗普當選迄今一直保持歷史高位,從一個側面表明特朗普的政策究竟會有利于誰。美國社會的嚴重分裂是壟斷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特朗普即使作為總統也是無法解決的。為了彌合分歧、順利執政,他只能做些表面文章,以平息“民眾的憤怒”。怎么可能成為體現普通民眾利益的“民粹主義者”呢?!
特朗普標榜自己奉行“美國優先”“美國第一”,其實他的執政理念是奉“極端民族利己主義”為圭臬的。英國公投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表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重大危機。我們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對其進行密切跟蹤和研究。
(作者:丁原洪 資深外交家、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