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92年聯合國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明確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等重點任務,成為推動二十一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藍圖。
2015年是聯合國確立的千年發展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研究制定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關鍵之年。二十多年來,中國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踐行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兼顧發展、和諧、創新的特色路徑。中國在減貧上的有效探索是其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部分。以“全球可持續發展:2015年后新路徑”為主題的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開幕式時表示,中國始終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堅持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行動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更加扎實有效。
1992年聯合國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明確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等重點任務,成為推動二十一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藍圖。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眾多,環境壓力大,人均的淡水、耕地和森林資源的占有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劉延東表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選擇。
劉延東表示,中國堅定支持和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堅持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促進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與國際社會全面合作,在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是最早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最早制定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制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國孕產婦的死亡率、嬰兒的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腳步并沒有放慢。2014年中國在國家財政方面用于民生的比例達到了70%,財政性的教育經費投入和全社會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別超過了4%和2%,全民的基本醫保覆蓋人口超過了13億人。中國先后制定修改了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然而,目前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中國的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80位以后,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中國還有1億多的貧困人口。在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這也正是中國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突破領域,而貧困地區的脫貧和發展不應當單指GDP的增長、經濟的發展,而應當是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只有全面的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國際合作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劉延東指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需要凝聚全球的智慧和力量。國際社會應牢牢把握合作共贏基本主線,把消除貧困和促進發展作為核心,推進經濟、社會、環境平衡發展。 (新華網記者張鐘凱)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