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明的價值指向上,生態文明觀實現了從單純指向人的文明觀(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文明觀)向注重人和自然雙方價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文明觀的轉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注重人和自然雙方價值、注重人和自然互利的生態價值觀。
作者簡介:賀善侃(1947- ),男,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051
內容提要:社會主義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聯系和高度一致決定了生態文明必然作為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維度。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的一次重要轉型。生態文明將開創一個社會形態發展的新階段,即生態文明新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黨全國人民的努力,尤其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的垂范。
關 鍵 詞:中國夢;社會文明形態;習近平生態文明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明確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高到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這個論斷告訴我們,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美好環境的復興。
一、生態文明是中國夢的重要視角
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的一個重要視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這一重要論述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民群眾的期盼有機統一起來,高度概括了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和實質。生態文明無疑是中國夢奮斗目標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
首先,現在提出的中國夢實際上就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總任務的形象化表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夢的兩個具體期盼。生態文明恰恰是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物質文明建設為中心,精神文明建設為先導,政治文明建設為保證的四個文明建設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互相作用的全面協調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四大文明全面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整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形態的整體,就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統一整體。
對于生態文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黨的認識有著一個逐步清晰的過程。從黨的十二大至十五大,我們強調的還僅僅是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把社會主義文明視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統一。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式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