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15日,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生豬價格自春節后一路下跌,已從去年的每斤七八塊錢跌至現在的四五塊,這種斷崖式下跌,讓養殖戶每賣出一頭豬就要賠200元至300元。
在一超市內,豬肉價格更低 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攝
5月15日,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生豬價格自春節后一路下跌,已從去年的每斤七八塊錢跌至現在的四五塊,這種斷崖式下跌,讓養殖戶每賣出一頭豬就要賠200元至300元。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豬價一路下滑?這種低迷還會持續多長時間?河南商報記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采訪。
【市場】
豬肉價格從每斤17元
跌至現在每斤12元
5月16日上午11點多,在鄭州市伊河路市場開肉店的王先生忙得一頭大汗。
“老板,要5塊錢的肉絲。”“給我切15塊錢的肉,洗一洗,絞成肉餡。”短短半個小時,就有十幾個消費者來買肉。王先生一邊答應著,一邊手不停地切肉、上秤。
“現在肉價是12塊錢一斤,比去年便宜多了,買的人也多了不少。”王先生說。
他說肉價漲得最高時,是去年過完年后。“一天一個價,批發價都漲到25塊錢一公斤,后來我都不敢進貨了,怕賣不出去。”2017年,肉價漲到最高點時,王先生店里的豬肉賣到17元一斤。如今,肉價降至12元。
超市的肉價更低。5月16日,汝河路世紀聯華的肉餡,每斤只賣6.98元,帶皮腿肉售價為每斤9.48元。
鄭州市民武女士說,她以前買7元錢的肉餡,只能包21個餛飩,現在買5元肉餡能包26個,“都是在同一家店買的。”
豬肉價格是什么時間開始掉的?王先生稱,今年春節過后,一直在下跌。隨著肉價的下降,消費者也開始增多,相對于去年,差不多多了兩三成。
【調查】
今年上半年
豬肉價格下跌
調查也顯示,今年以來,豬肉價格一直在持續下跌。
5月15日,省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河南生豬平均價格在每公斤10.8~12元,環比下降18.9%~25%;豬肉價格維持在每公斤20~26元,環比下降15%~22%。今年春節前生豬價格一度在每公斤14.3~14.8元,是今年一季度最高價格,但是仍比2017年春節前價格下降了10.6%~15.9%。
鶴壁市統計局農調隊有關人士稱,尤其是進入5月份,生豬價格降至每公斤9.8~1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25%;仔豬價格在每頭350~380元(以30斤為標準),比去年同期下降32%~35%;豬肉價格每公斤18~2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0%~33%。
鶴壁市統計局農調隊上述人士稱,從整個生豬生產環節來看,零售市場的豬肉價格并沒有大幅度的下降,而對于養殖戶來說,生豬價格已經跌破成本,每頭豬虧損200元~300元。
【溯因】
出欄量大幅增加
市場供大于求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生豬價格大跌?
“最主要的原因是生豬出欄量大幅增加,市場供大于求。”鄭州市大北農飼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李先生稱。
鶴壁市統計局農調隊上述人士對李先生的觀點表示認同,并分析是四個原因導致生豬出欄量增加迅猛。
第一,社會上閑置資金的入場。2015年以來,生豬價格一直比較平穩,利潤空間較大,這讓社會上一些閑置資金開始“眼紅”,隨之進入畜牧業。由于環保要求較嚴,新建養殖場在設備和規模上都較大,這對一些設備老化、規模較小的養殖場產生了沖擊。
第二,原有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在土地緊張的情況下,只能在原有的面積上改建升級,同等面積多養10%~20%,由于設備更新、技術先進,生豬產能提高,成活率也隨之提高,產能得到了釋放,造成出欄量增加。
第三,根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要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鎮居民區等被劃定為禁養區,要求禁養區內的養殖場限時搬遷,在新場沒建好的情況下,禁養區內的養殖企業只能將畜禽品種全部出欄。
第四,中糧集團、雛鷹集團、牧原集團等一批特大型養殖企業的興起,也增加了整個河南省生豬市場的出欄量。
【影響】
因生豬價格的變動
飼料行業銷量縮水
“前幾年生豬價格也有浮動,但是都是規律性地波動,比如價格降到一定程度會慢慢往回漲,生豬供應增加后,肉價開始下跌,大量母豬被淘汰,肉價開始上漲。”李先生說,這就是業內所說的“豬周期”。
但今年有所不同的是,從過完年開始,豬價出現斷崖式下跌,這是以前沒有過的。“過年前生豬價格還在每斤七八塊錢左右,現在已經降價到四五塊。”李先生說,目前生豬價格稍微有點穩了,定在5元錢上下。
李先生稱,在和業內人士交流時得知,今年存欄量在1000頭以下的養豬散戶的母豬淘汰率在30%左右,但實力雄厚的大集團并沒有淘汰母豬,還在等機會反轉。
生豬價格的變動對飼料行業影響也很大。李先生稱,去年一個縣一個月的飼料銷量在50噸左右,今年普遍在10~20噸,縮水30噸左右。
【預測】
豬肉價格
中秋節前有可能回升
生豬價格還會跌嗎?李先生認為,目前應該是已探到底了,再往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鶴壁市統計局農調隊有關人士稱,預計此次價格低谷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該人士同時建議,在生豬低迷期,養殖企業應提高種豬群質量,以保證趕上“十一”“中秋節”等潛在的市場回暖期出欄。(首席記者 吳軍 實習生 吳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