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單純的旅游開發,不一定能達成扶貧的目標,旅游扶貧需立足貧困人口受益,正視扶貧與單純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設置一些指標,把扶貧行動真正納入到旅游開發的系統運作之中。
旅游扶貧具有獨特優勢,門檻低、投資少、就業容量大、見效快。旅游業在扶貧攻堅中大有可為,預計到2020年,旅游將帶動全國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約占貧困人口的17%。
最早提出旅游扶貧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地方在旅游扶貧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讓貧困地區的人們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位于貧困地區內高品質的風景區被陸續開發出來,豐富了我國的旅游產品市場。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扶貧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旅游項目開發”。單純的旅游開發,不一定能達成扶貧的目標,旅游扶貧需立足貧困人口受益,正視扶貧與單純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設置一些指標,把扶貧行動真正納入到旅游開發的系統運作之中。
首先,要精準旅游扶貧的目標和對象。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扶貧”,是以消除弱勢群體的貧困狀態作為核心目標,旅游業只是手段和途徑。旅游扶貧的對象要區別兩個重要的概念:“貧困地區的人口”或是更為明確的“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旅游扶貧的受益者當然不能只局限于貧困人口,但必須設置一些更為精細、明確的指標,如貧困人口在旅游開發中的有效參與;貧困人口的直接受益;受益人口中貧困人口所占比例;旅游創造就業機會中的貧困人口比例等。避免用旅游收入、旅游創造就業機會等籠統的數據,造成旅游開發與扶貧之間的脫節。
其次,因地制宜實施旅游扶貧項目。我國很多貧困地區交通極為不便,生態環境惡劣,文化教育落后,不具備旅游扶貧的基本條件,實施旅游扶貧的地區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樣,并不是每個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都適合開發旅游業。旅游扶貧操作起來遠比“救濟式扶貧”復雜得多,有些地區見鄰近縣市開發旅游業效果頗佳,頭腦發熱,盲目投資,結果開發的景點冷冷清清,游客寥寥無幾。旅游業有其獨特的運作規律,旅游扶貧必須按照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精心謀劃,避免政府“拍腦袋決策”和“一手代勞、全部包辦”。
再次,注重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發揮“擴散效應”。旅游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是旅游扶貧的優勢。單論旅游,對貧困人口的吸納有限,如果能夠以旅游產業為導向,注意建立第一、二、三產業與旅游市場之間的聯動機制,將農、林、牧、副及當地企業融入旅游業中協同發展,旅游扶貧就能實現“擴散效應”,從而取得更大的扶貧效益。
最后,要建立健全旅游扶貧機制。應當清楚地看到,扶貧目標有時候與市場機制運作之間存在著矛盾。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運行,有時不能切實保證扶貧目標的達成。旅游扶貧市場化要保證農民利益,以避免市場失靈。如:通過政策、法規等,保證貧困人口在一些特定旅游產品上的優先權;將扶貧的內容和行動納入到旅游開發、規劃和實施當中;通過契約和行政手段,監督扶貧目標的實施等。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