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充分發揮好旅游的社會影響力和旅游業的融合力、帶動力,創新開發旅游健康產業的產品和業態,推進“旅游+健康”的融合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健康產業體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健康產業繁榮發展,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總體目標。
在今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綱要》的正式發布,提出了具體的國民健康發展目標和具有操作意義的相關戰略和措施。這實際上是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黨和國家對社會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的創新性調整,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作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首要追求。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需求,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和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而旅游則是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催化劑,這既是由于旅游的本質就是要讓人健康快樂,也是因為旅游健康產業能夠在促進人類健康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國民健康目標的實現,需要從生活、服務、環境、政策、技術保障和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支持和促進國民健康事業的發展。《綱要》特別提出,要以“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全方位、全周期地為促進人民健康提供服務保障和產業支撐。
旅游業是以為人帶來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現代服務業,應該也能夠在促進國民健康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一方面,旅游的本質就是要給人帶來健康快樂。我們知道,人們外出旅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享受自然風光和文化熏陶中獲得精神愉悅,去除和緩解身體疲勞,得到身心調適。一次愉快的旅游或度假,不僅能夠使人獲得見識、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而且精神上的愉悅更能夠帶來生理上的調適,進而促進身體健康。旅游實際上是促進身心健康的最好方式。這要求我們旅游產業的管理者和旅游服務的提供者站在促進人類健康的高度,向人們提供高質量、高品位的產業和服務,把促進人類身心健康作為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同時,旅游業者還應該以《綱要》的發布為契機,創新理念,把旅游作為《綱要》中提出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來進行宣傳,并把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作為旅游業者的重要社會責任,引導人民群眾通過旅游來促進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旅游+健康”所形成的旅游健康產業,能夠向人們提供最直接的健康服務和產業支撐。《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和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積極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極限、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示范區、健身休閑產業帶。而上述領域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都將直接催生為人們健康服務的“旅游健康產業”的產生和發展。
實際上,社會越是發展、人們的經濟收入越高,人們對自身身心健康的關注度就越高,而且,這種關注隨著人類消費理念和健康理念的進步,已經越來越從得病后治療前移到康養保健預防,即通過有規律、有計劃的度假、康養、亞健康康復療養等手段,來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這些以旅游、度假為載體的康養消費需求,也直接推動了健康產業的“旅游化”發展。例如,旅游+中醫藥融合發展,旅游業態與針灸、推拿、藥浴、食療、食養、意療、刮痧、敷貼等中醫藥手段的融合,便形成了康養旅游、養生度假、度假養老、康復旅游等復合型的旅游產品和新的產業業態——中醫藥旅游健康產業。
《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就是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為國民健康事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我們要充分發揮好旅游的社會影響力和旅游業的融合力、帶動力,創新開發旅游健康產業的產品和業態,推進“旅游+健康”的融合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健康產業體系,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