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4日 07:55
來源:映象網-東方今報
怕乘汽車跑太快聽不見群眾說話,焦裕祿下基層總是靠自行車 《焦裕祿》劇照
蹲在干涸的田地里,焦裕祿為饑餓的百姓揪心不已 《焦裕祿》劇照
【編者按】
昨日21:25,河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播出的《群眾路線大講談》第六期節目,東方今報今日刊發播出臺本,以饗讀者。
【主講嘉賓】 何香久(中國作協會員,文學創作一級作家,電視劇《焦裕祿》編劇)
【短片】他在這個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42年,卻感動了幾代中國人。1922年8月,他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個小山村。1962年12月來到當時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肆虐的蘭考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病逝。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1966年2月,他的遺體從鄭州的河南省烈士公墓遷葬到蘭考黃河故堤的沙丘上。他就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樣”——焦裕祿。
【主持人】這里是河南電視臺《群眾路線大講談》,看了剛才的短片,可能很多人都為之感動。焦裕祿擔任蘭考縣委書記只有470多天,可他卻得到人民群眾如此的愛戴。他離開我們已經將近50年了,為什么他的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電視劇《焦裕祿》的編劇何香久老師,為我們講述他所了解的焦裕祿,解讀焦裕祿精神的內涵。
○常有百姓到焦裕祿陵前說心事
【何香久】為了撰寫電視劇本《焦裕祿》,我曾多次到蘭考,在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做過深入的采訪。
2010年11月,我去拜祭焦陵,看到焦裕祿同志的陵墓前擺了很多供品,有蒸的饃,有水果,都是新鮮的。我就問蘭考縣委宣傳部的同志“今天是什么日子?為什么有人來拜祭焦書記”?宣傳部的同志說,不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蘭考每天都有人到焦書記的陵墓前來祭拜。蘭考的老百姓有了高興的事,來和焦書記說一說,有了委屈的事,也和焦書記念叨念叨,甚至哭一場。
我先后到蘭考采訪過120多人。很多人一提起焦裕祿,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一個人離世近50年,人們想起他還要落淚,這說明什么?說明焦裕祿已經真正地活在人民的心目中。蘭考的采訪讓我堅定了信念:我應該寫焦裕祿,應該寫好焦裕祿!
○大災之年焦裕祿受命到蘭考上任
【何香久】焦裕祿到蘭考去工作,可以說是“受命于危難之間”。我們現在可以考證的蘭考的黃河故道有11條,那么一條故道至少有兩條堤,它會形成更多的黃河故堤。這些故堤環繞形成了沙丘,又自然形成了上百個風口,留下了大片的沙荒地、鹽堿灘。風沙、內澇、鹽堿,成為蘭考亙古以來的“三害”。
焦裕祿到蘭考是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一年。風沙打死了21萬畝麥子,秋天又遭到了內澇,30萬畝莊稼被淹。蘭考當時36萬人,災民就有20萬。每畝地的產量只有40斤。開封地委領導找時任尉氏縣委副書記的焦裕祿談話,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蘭考是全區最苦的一個縣,最窮的一個縣,最困難的一個縣。焦裕祿當時表態:“越艱苦的地方越鍛煉人,請地委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是不會離開那里的。”
就這樣帶著組織的囑托,帶著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1962年的12月5日,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焦裕祿為啥騎自行車下鄉
【何香久】蘭考一共有200多個村莊,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475天,他走過了122個。他的走不是“走馬觀花”,不是“蜻蜓點水”,而是走到老百姓的炕頭上,走到牛屋里,走到大田中。
當時縣委有一部吉普車,焦裕祿下鄉從來不坐吉普車,就騎著一輛別人騎過11年的破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車,除了鈴鐺不響什么地方都響,騎這么一輛自行車下鄉。縣委的同志就勸他說:“焦書記,你的身體也不好,你就不要騎自行車了,你就坐車去吧。”他就說:“小汽車坐上以后,它開起來比較快,群眾跟不上,群眾在路上跟你說話,你光看見張嘴,你不知道他說的啥。與群眾拉開了距離,就會隔了心,還是騎自行車方便。”
縣委宣傳部當時有一架照相機,焦裕祿就讓宣傳干事劉俊生背著照相機跟著他。但是他從來不讓劉俊生給他照相,劉俊生很納悶地問:“讓我照什么?”焦裕祿說,你看,群眾干活很辛苦,你把咱們蘭考人民改天換地的鏡頭拍下來。當時老百姓很難見到照相機,照相機是很稀罕的,所以俊生一舉照相機,干活的群眾就喊,大家加油干啊,縣委同志來給咱們照相了。
焦裕祿在蘭考475天,總共留下了四張照片,三張照片是偷拍的,只有一張是擺拍的——焦裕祿和他親手種下的泡桐。
【何香久】在一個風雪夜,焦裕祿走了半宿,最后在梁孫村梁大爺家停住了腳步。焦書記進去,梁大爺問:“你是誰?”焦裕祿說:“我是您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您老人家。”梁大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焦書記有個習慣,只要進入村子,見到老頭老太太,喊爹叫娘。有一位老太太問:你是縣委書記,怎么能叫我娘啊?焦裕祿說:在我的老家,我娘就是您這個歲數。他真是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
當時的蘭考不光是群眾缺吃少穿,許多干部也都是餓著肚子帶領群眾除“三害”的。有一次焦裕祿下鄉回來已經半夜了,他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說有一個公社書記因為連累帶餓,倒在了治沙的工地上,送到醫院,人不行了。焦裕祿非常痛苦,就連夜趕到了那個公社干部家里,撫慰老人,撫慰孩子。第二天一早回到機關,焦裕祿把人事科長叫來,問他:“我們蘭考這樣的情況還有沒有?你要以黨性保證,跟我說實話。”人事科長沒有辦法,只好跟他說了實話:“從1960年低指標到現在,我們蘭考已經餓死、累死了27名基層干部!”這一句話,焦裕祿就像讓雷擊了一樣,當時就僵住了。
○“頂風”買議價糧 先救活老百姓
【何香久】為了救助在饑餓線上掙扎的干部和群眾,焦裕祿作出了一個決定:派人到外地去購買議價糧。國家的糧食統購統銷是條紅線,什么叫統購統銷?統一地收購,統一地銷售,不許有私人的糧食買賣。
當時焦裕祿說:救命要緊,出了問題我一個人扛著。他心里很明白,當時這么做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賭注的,但是為了群眾的切身利益,他早已經把個人的風險置之度外。最后經過縣委常委會討論,大家說,代食品和副食品是不受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限制的,我們可以買這些。這樣焦裕祿就讓縣供銷社組織了148個人的采購隊伍,十幾輛大卡車,走了八個省,采購了粉條、苜蓿片、紅薯干、蠶豆等副食品60多萬斤。
這些糧食可以說把干部群眾從饑餓和死亡的邊緣拉回來了,卻將焦裕祿和縣委這個班子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當時有人給省委寫了信,省委準備給焦裕祿處分。當時的開封地委書記張申同志說,蘭考這個決定是得到地委同意的,有了問題地委扛著,不能處分縣委書記。
○焦裕祿一口一口嘗堿土摸清鹽堿地
【何香久】焦裕祿認為,買議價糧只能緩解一時的難題,是權宜之計,要讓老百姓吃飽肚子,還是要發動干部群眾根除“三害”。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狀況摸清摸透,親手掂一掂蘭考“三害”的分量。
根據這個想法,縣委先后組織了120多人的“三害”調查隊。在大風天,焦裕祿頂著狂風去查看風口、沙路。大雨天,他冒雨探查,詳細繪就了蘭考水勢走向的地圖。為了弄清堿地的性質,他一口一口地品嘗堿土,并得出了“咸的是鹽,涼絲絲的是硝,又騷又苦的是馬尿堿”的結論,讓跟鹽堿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瞠目結舌。
全縣有大小風口84個,沙丘1600個,一個一個地進行丈量、編號,標準了相關的數據,全縣大大小小的河流溝渠也都有了詳細的方位圖。這樣就把全縣抗災斗爭的部署放在了一個更科學、更扎實的基礎上,讓大家覺得方向明、干勁足。
災害的規律摸清以后,焦裕祿來到張莊,聽一個技術員說村里有一座墳,不知道是用什么辦法封固的,幾年來一直沒讓風沙搬走。焦裕祿當時眼睛一亮,就把這個墳的主人找來,墳的主人說:這是我父親的墳,(開始)也是用沙土封。封完了以后,一場大風刮沒了。我就把沙土底下的膠泥挖起來,把它蓋上去,無論刮多大的風都沒動過。
焦裕祿就搞了一次封固沙丘的試驗,讓機關干部義務勞動,4個小時封閉了一個30畝大小的沙丘。試驗成功以后,他總結了三條經驗,第一條,是造林固沙,這是百年大計。第二條是育草固沙,當年見效。第三條,翻淤壓沙,會立竿見影。
為了治堿,焦裕祿又深入到全縣最有名的老堿窩,就是城關公社的金營大隊、堌陽公社的黃口和秦寨兩個大隊,總結出了排澇治堿、深翻壓堿、蓋沙壓堿的有效措施,鹽堿地的治理,雖然焦裕祿去世之前沒有完成,但是方案已經制訂,而且大見成效。
○除“三害”次年蘭考實現糧食自給
【何香久】1965年,也就是焦裕祿去世的第二年,蘭考這個豫東歷史上最有名的缺糧縣,初步實現了糧食自給,許多生產隊還有了儲備糧。也就在這一年,蘭考縣連續干旱68天,從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場風,但是沒有打毀一畝莊稼,風沙固住了。這一年的秋天連續下了384毫米的雨,全縣也沒有一個大隊受淹。這就是焦裕祿工作一年半期間,對于“三害”治理的初步成果。
我第一次踏上蘭考,看到焦裕祿同志當年親手種下的那棵小泡桐樹,現在已經長成四五個人合抱起來的大泡桐樹,蘭考的泡桐成林,成了一個主產業。大家都說,這都是當年“老焦”給我們留下的福祉。
焦裕祿同志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把群眾真正當成了自己的衣食父母,誠心誠意地當人民的公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焦裕祿能找到治理“三害”的科學方法,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緊緊依靠群眾路線這個法寶。
【主持人】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焦裕祿帶頭查風口、探流沙、追洪水,始終奮斗在最前沿,工作在最基層。沒有空話、大話,不造聲勢,不擺架子。一句“我是您的兒子”,道出了焦裕祿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深厚感情。“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老焦”一直是人們心目當中那份不變的感動。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下周同一時間我們將繼續邀請何老師為我們講述焦裕祿精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