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焦裕祿80歲誕辰,一家人共同度過。(本文圖片均為焦守云提供)
焦裕祿在世時,這個大家庭沒有一張“全家福”。1966年2月,徐俊雅和6個子女在家門前的合影。
2004年5月14日,焦裕祿的祭日,全家人聚集在焦家小院。
省委書記郭庚茂在論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指出:“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作為黨的性質和宗旨集中體現的焦裕祿精神都會歷久彌新。”歷久彌新的焦裕祿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心里永遠裝著群眾,永遠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就要像焦裕祿的后代那樣,竭盡全力地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為群眾服好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焦裕祿精神。本報今天特刊發長篇通訊《永不磨滅的精神圣火》,以饗讀者。
到蘭考,有一個地方是必須去的,焦裕祿紀念園。
記者此行多了一個目的地,焦家小院。
焦家小院隱在一條安靜的小巷里,焦裕祿去世后,他的家人在這里居住了將近30年。透過鐵門,里面是斑駁的磚墻,一棵石榴樹翠綠的枝葉和鮮紅的花朵在風中搖曳。
輕叩門扉,里面悄無聲息。
這里早已無人居住了,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已離世8年,焦家的6個兒女而今分別落戶在開封、鄭州、成都。
只是,每當父親紀念日的時候,兒女們就會像候鳥一樣返回這里。
高天之上,父親依然瘦削著,菜色著,微笑地看著他們;
冥冥之中,母親始終嚴肅地、關切地、默默地注視著他們。
這里,曾經是他們的家園。
這里,是他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站在這個目睹了焦家太多喜怒哀樂、儲存了焦家無數精神寶藏的小院里,每一次,焦家后人們的表情無一例外地格外凝重。
這份凝重,與半個世紀以來那些關于父親的鮮活不滅的記憶相關,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與日俱深的對一個偉大靈魂的認知相關,與作為焦家的后代肩上和心上共存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責任、義務相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