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三篇文章”一起做 求解三農之難
寒風凜冽,冷氣逼人,但孟津縣送莊鎮洛陽龍浩農業有限公司十里香草莓種植基地的草莓大棚內卻暖意如春,生機盎然。12月29日,記者走進牛奶草莓大棚內,幾名當地農民正在疏花疏果忙碌著,草莓個大、色艷,煞是喜人。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一切要感謝洛陽市‘三篇文章’的好政策啊!”該公司董事長呂妙霞高興地說。
呂妙霞是孟津縣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當年為擺脫貧困,她背井離鄉到北京擺地攤賣水果,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她毅然回到家鄉承包土地種植草莓,從最初承包土地150畝到今天的1000多畝,從最初的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到今天集旅游、觀光、采摘于一體的洛陽龍浩農業有限公司,她順時應勢,不斷跨越,規模越做越大,輻射帶動能力越來越強,安排當地農民就業170人,帶動500余戶農民走上草莓種植的致富路,叫響了一個農業企業的品牌。
呂妙霞創辦的洛陽龍浩農業有限公司只是洛陽市堅持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連天潮涌中推出的一個帆影。
洛陽境內山川丘陵交錯,“五山四嶺一分川”,而且“十年九旱”,人均耕地不足一
畝,自然條件是制約洛陽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再加上工業化快速推進、種糧成本逐漸加大、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因素,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洛陽“三農”發展的制約因素越來越多。
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毛萬春決心破解這一難題。他多次強調,要在確保糧食總產不減、單產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堅持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
從2010年8月開始,“三篇文章”一起做成為洛陽破解“三農”發展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強力引擎。
結構調整調出“特色菜”
“洛陽絕大部分農村都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單一的種植理念嚴重制約著地域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大大降低。面對如此現狀,必須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采訪中,洛陽市委常委、農工委書記史秉銳說,結構調整就是要在穩糧保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向土地要效益,讓農民增收入。
宜陽縣著力培育現代煙草、畜牧養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雜糧、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導產業。
洛陽市農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創新實踐,凝聚了區域合力、激發出實體活力、形成了產業張力,讓農業有賺頭,農民有奔頭,實現收入倍增有盼頭。思慮何其遠,謀劃何其周,運作何其妙!
把穩糧作為結構調整的前提,彰顯了洛陽的責任擔當。洛陽市委主要領導謀劃的“要在確保糧食總產不減、單產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堅持結構調整”,是中央領導同志“能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責任的”最好詮釋和現實實踐。洛陽市借助結構調整理開疙瘩結、布局新構架、調配糧經比,上符合國家要求,中順應市場規律,下利于福民強市,合時應勢,因而效果良好。
把穩農作為土地流轉的目的,表現出洛陽統籌發展的運作方略。洛陽市用政策推動、效益拉動、扶持帶動等措施促進土地流轉。轉換經營主體,轉移了務工者的包袱,轉組成新的合作組織,轉出了規模效益;轉變生產和經營方式,轉變了觀念,轉化為經營農業的信心和農村發展新氣象。土地流轉為糧食生產規模化拓展了空間,
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支撐,為農民收入兼業化開辟了路子。
把富民作為發展生態旅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昭示著黨委政府執政為民的情懷。洛陽市依托特色資源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把生態融入景觀、熔鑄成新穎文化,不斷提升旅游品位;用生態理念把虎踞龍盤之地、山水靈秀之鄉盤活,用現代理念經營景觀和民俗,調制出具有濃郁地方情調的“特色菜”,使山色溢“金”、水光淌“銀”、農民增收入。
洛陽市把農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推進得風生水起。結構調整與土地流轉協同推進,土地流轉予結構調整以空間支持,結構調整借土地流轉而優化升級。把結構調整與生態旅游同步實施,結構調整使生態旅游內容多樣化、內涵擴大化,生態旅游引導著結構調整方向更明確、特色更突出、效益更顯著。洛陽市科學發展觀的落實運用、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的辯證法思維、民生至上的執政理念、一體化運作的統籌意識,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記者楊玉璞黃紅立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