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發展特色農業富民增收
本報訊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29元,比2001年增加4909元,年均增長24.3%,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同比增長16%以上;特色農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2%以上,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過45%;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1.3億美元,占全省的1/6……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也是近年來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堅持立足本地實際,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果、煙、菌、牧等特色農業富民增收的真實寫照。
立足實際,找準富民新路徑
三門峽地處豫西山區,地貌特征為“五山四陵一分川”,山地和丘陵面積占90%以上,森林覆蓋率50.72%,耕地面積僅有240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15.2%,氣候條件是“十年九旱”,不利于糧食等淺根系作物的生長,發展傳統草本糧食生產成本高、產量低、
不占優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而發展特色農業的自然稟賦非常好,是蘋果、大棗等果品的最佳適生區,長江以北最好的煙葉生產區,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優勢生產區。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從這一實際出發,研究確立了“調結構、抓特色、增效益、促增收”的總體思路,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以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實現由傳統農業小市向現代特色農業強市的跨越發展。全市形成了以果品產業為龍頭,以煙葉、食用菌等優勢產業為支撐,以畜牧、林業、中藥材、桑蠶、茶葉等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突出特色,增創富民新優勢
近年來,三門峽市積極采取抓規模、抓加工、抓品牌的措施,放大、延伸、增強特色優勢,取得顯著成效。
今年全市水果和干果面積達到300萬畝,年產量21億公斤,產值突破50億元,農村人口人均果品收入3200元以上,產量、產值和效益多年來穩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規模以上果品加工企業20家,果制品綜合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其中濃縮果汁年產能40萬噸,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生產能力的1/6左右;景源果業、函谷紅茶等一大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異軍突起,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
該市還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主打特色牌、生態牌、質量牌,大力發展生態果、生態菜、生態豬、生態雞、生態牛、生態茶、生態菌等綠色、生態、有機農業,進一步提升三門峽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該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總量達120個;擁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2個,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三門峽蘋果、靈寶大棗、盧氏黑木耳、盧氏雞綠殼蛋等一批名優產品
地域特色鮮明、口感風味獨特,成為三門峽的特色名片,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拓寬渠道,提升富民新境界
該市加快實施“四大一高”戰略,以“大通關”打通農民增收關,以“大交通”鋪就農民增收路,以“大商貿”延伸農民增收鏈,以“大旅游”擴大農民增收面,以高新技術產業引領農民增收新方向,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不斷提升特色農業富民的新境界。“四大一高”戰略實施以來,2011年全市農產品出口總額比上年翻一番,出口鮮果和果汁7.8萬噸、食用菌60噸,“函谷紅”茶成功登上德國世界食品博覽會,產品供不應求;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1.3億美元,占全省六分之一,創歷史新高,僅此一項,全市農民人均增收200元;今年有望出口創匯1.5億美元以上。(振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