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四策并舉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河南日報訊 (記者馬祿禎 通訊員婁 毅 范長坡)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省級扶貧開發貧困縣如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葉縣的答案是:政府推動、群眾為主、穩步推進、產業支撐。
而且,這些做法已被當地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新型農村社區所證實。統計顯示,2009年以來,全縣規劃建設的116個新型農村社區,有48個已開工建設并初具規模,近3000戶群眾搬入新居生活。
“葉縣農業人口多,財力基礎薄弱,但這決不能成為影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借口。相反,更要創造性地推進這項工作,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葉縣縣委書記閆廷瑞4月23日接受采訪時如是說。
他們從政府推動入手,強化政策扶持。該縣一改過去撒胡椒面的投放方式,對支農項目資金實行分頭申報、集中會審,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把扶貧開發、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社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縣里又累計拿出專項資金6000多萬元,獎勵農民建房,進而撬動農民投入3.2億元。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群眾才是真正的權益主體、決策主體和參與主體。為此,葉縣堅持把尊重民意作為決策的重要前提、工作的重要標準、落實的重要原則。社區選址、規劃設計、戶型選擇到建設方案,都須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可實施。
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葉縣堅持示范帶動、分期分批穩步推進。該縣選出17個重點示范社區,在建設過程中積累經驗,引導其他村子跟進學習。比如,示范社區怎樣做到集約用地?他們嘗試建新房必須拆除舊宅、舊宅基地一律收歸復耕,實現了土地占補平衡。該縣先期啟動的新型社區,戶均節約用地0.25畝,騰出279畝舊宅基地連片復耕。目前這一做法已在全縣推廣。
如何讓群眾住進新社區又能致富?葉縣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和產業規劃同步進行。他們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通過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育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另一方面,引進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使它們再帶出一批特色產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該縣土地流轉面積超過20%,畜牧業產值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61%,位居全省第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