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6日 09:23
來源:東方今報
昨日,鄭州東站,一名孩子拉著媽媽和包裹快樂地奔走在春運的途中
火車站候車室,李女士向記者展示她準備孝敬父母的按摩儀
大學生李馮鑫回家過年給家人買了一大包衣服
年的腳步近了,更近了。地不分東西南北,人無論男女老幼,紛紛背負行囊,踏上歸鄉的旅程。那么,這些行囊中都裝著什么物品,這些物品又都包含著什么樣的故事?近日,東方今報記者在鄭州火車站隨機采訪了眾多背負行囊準備過年回家的人,揭開了他們背囊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東方今報記者 周曉波 實習生 狄曉晶/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山藥與治療儀 蘊含孝心故事 人物:李喬 二十四歲 鄭州某企業銷售人員
我的家鄉在江蘇南通,那里是一片茫茫的江口海域,有著花園城市的幽雅,而現在我在鄭州工作,基本每年只能回去一次。既然出來工作了,就好好干,做出點成績,不僅自己能過得更好,而且回去也好讓家人高興高興。
回一次家不容易,而帶什么東西回家,是我早已想好了的事情。我的背包里,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山藥和治療儀。
這6盒山藥,是送給我父母還有爺爺奶奶的。如今他們都已上了年紀,聽說山藥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記得小時候,我的腸胃不好,隨我父親,經常吃一點東西就積食,然后發燒。記得6歲那年冬天,一天晚上母親給我做蒸蛋,剛吃幾口就吐了,半夜發燒39℃,父母親都嚇壞了,抱著我就往醫院跑,打針的時候我邊哭邊狠狠咬住母親的肩膀,直到現在還會記起當時在母親肩膀上留下的那兩排牙印。
母親當時很疼嗎?她的意識應該全在那針管里藥水的進度上吧。
后來每次母親給我做飯,都不敢再做蒸蛋了,倒不是不能吃蒸蛋,只是她后怕了。從那兒以后,母親會定期買一些增強抵抗力、健脾益胃的補藥給我喝,并且每次嘴里都不忘嘟囔句“可不能遺傳你爸那扶不起來的胃”。
如今我參加工作兩年了,雖沒掙多少錢,但每次工作不順心或遇到困難,腦子里浮現的都是放假回家父母為我忙活的場景,而每每想起就會鼻子發酸。這幾年母親的腿一遇天冷就疼,去年查出來是慢性關節炎。醫生說她是因為平時不注意身體,經常受冷所致。母親為這個家操勞得太多,卻總為自己想得太少。
今年我給她買了治慢性病的按摩儀,但愿對她的腿疾有所幫助,現在我真的迫不及待想回到家讓她用上。
●15斤的衣服
無法計算的鄉情
人物:李馮鑫 90后 大學生
我出生在浙江臺州的一個小鄉村,那里有山有水,空氣怡人,有各色美味的小吃。如今我是吉林農業大學大三的學生, 來鄭州兩個多月了,主要是幫親戚做點批發服裝的小生意。還有一年就畢業了,現在就當提前鍛煉了,說到城市和農村,我覺得各有各的好。
城市里,不論是從交通、購物環境、醫療條件還是教育情況來說,都是農村無法比擬的。可在我們農村,菜是自己種的、油是自家榨的、豬是自己養的……吃什么都放心,最重要的是空氣不受污染,這些都是目前大多數城市人無法享受的。
我這次回去主要給家人帶些衣服,里面主要是些皮衣和羽絨服,皮衣給爸爸,羽絨服主要給姥姥姥爺和媽媽。看著不多,其實很沉,足足有15斤重了。
小時候,每次想買新衣服,就免不了和爸媽吵鬧,在“一哭二鬧三撒潑”后,他們最終總會妥協。然而,因為當時家里經濟狀況不好,在我的記憶里,爸爸媽媽一年忙到頭,卻很少買新衣服。而當時,我就做出決定:等我長大能掙錢了,一定要多給他們買些新衣服,這是我多年的夙愿。
現在我在親戚家幫忙做點批發衣服的小生意,把工資換成了衣服,正好可以拿回去給家人。雖說重了點,本可以托運回去,但覺得托運回去顯得有些敷衍,還是自己拿回家,親手給他們,我想象著他們穿上兒子、孫子買的新衣服,肯定會很開心、很溫暖,于是我的心里就暖暖的……
●大棗、掛歷 童年的回憶
人物:孫英,25歲,鄭州某中學教師
去年畢業后,我選擇了在自己讀大學的城市里打拼,不是因為對家鄉沒有感情,而是因為太“戀家”,只因為,我想通過自己的打拼,讓家人過得好一點,如果將來我有足夠的能力,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變得更好。
我的家鄉在沈陽,那里的人直爽,好客,能吃苦,有一股沖勁,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愿靠別人,走哪兒都自食其力。如果畢業后回老家工作,會有一種靠父母長不大的感覺。即使現在在鄭州的收入也不樂觀。
這次回去沒帶多少東西,我就帶了點棗,現在剛參加工作,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并不寬裕。然而盡管如此,可我心里總是想,回家過年,要給家人帶點什么。
我是獨生子,小時候家里條件并不很好,直到現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吃飯,爸媽都把菜里的肉絲夾給我,我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經常把飯放溫了,即便沒涼,媽每次看見了也總會把我的溫飯換成剛從鍋里盛出來的熱飯。
后來到鄭州上大學了,每次回去爸媽都準備一堆自己愛吃的東西。上班之后才感覺掙錢真的不容易,而父母含辛茹苦地將我拉扯大,養我養家更不容易。
正如那首《父親》所唱:“一生要強的爸爸,我能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關心,收下吧。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我愿用我一生換你歲月長留……”每次聽到這幾句歌詞,我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不管爸還是媽,都為這個家操勞了大半輩子了,只希望今后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希望他們安康,以前兒子的不懂事,還請他們原諒。
之所以帶些棗,是因為我小時候特喜歡吃棗,棗很甜,但當時我家很窮,沒有多余的錢讓我解饞。
帶些棗回家,只想回味當時的溫馨與幸福;帶些棗回家,只想將我掙的錢買的甜棗,親手捧給我的爸爸媽媽,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兒子長大了懂事了。
■ 記者手記
采訪中,我們爭得被采訪對象的同意,請他們打開了自己的行囊。
盡管每一個背包里的物品不盡相同,可是,里面都飽含著對家鄉親人的一片深情。
過年了,再苦再累,我們也要義無反顧地回到令人魂牽夢繞的故鄉。因為,那里有家,那里有親人,那里有我們無盡的童年記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