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 08:52
來源: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新聞觀察員 路治歐
解禁發泡塑料餐具
能否給公眾一個詳細緣由
一次性發泡餐具被稱作“白色污染”,14年來一直禁產禁用且多次查處。但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的一紙“21號令”,卻將它突然解禁——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由于發改委21號令到5月1日才生效執行,所以質檢部門正在準備起草有關準入文件,此后發泡餐具才能真正實現重新上市。
為什么要在該目錄中刪除發泡餐具?發改委方面并未給出明確意見。
有媒體指出,國家發改委官網2011年5月的一篇文章為此次解禁鋪了路。該文曾提出,最初出臺禁止一次性發泡餐具使用的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因此在保護環境和加強回收再利用的原則下,制定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準入條件,建立和制定回收再利用的機制及相關標準等上述工作完成后,擇機將其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
還有媒體推測,這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努力不無關系。它在過去十幾年里,為給一次性發泡餐具“正名”,做了大量市場調查,并多次向有關部門匯報情況。
發泡餐具到底會對環境造成多大影響,一般公眾無從知曉。有專家曾言發泡餐具“若填埋處理,會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環境;若焚燒處理,會釋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但在中塑協看來,發泡餐具隨著回收再利用技術的提高,很多白色垃圾現象完全可以得到解決。
中塑協的努力是因為其職責,無可非議。但發泡餐具解禁與否,與社會和消費者都利益相關。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和多家餐具企業指出,產品標準、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成熟完備的回收機制,仍是制約發泡餐具解禁的“三大難”,且目前都無明確答案,發改委應當對此解禁的理由、程序等做出解釋。
那些神奇的“俠”們
近段時日全國各地熒屏抗日劇猛增,“抗日劇再現雷人情節”,已經成了觀眾討論的家常話,而抗日“女俠”、“女神”,也多次以不同身份、不同神奇武功走紅網絡……“去橫店一看,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只因抗戰劇題材安全、收視又高,且日軍傻一些才容易通過審查。
【剖·世相百態】
上海黃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豬,目前打撈數量超過9000頭,不過當地政府表示,自來水水質“數據正常”,符合相關標準。
針對此事,社會調侃聲不斷,最知名的當數“北京人打開窗子就有免費的香煙,上海人打開自來水就是排骨湯”。
偌大水域或許不能因為一些死豬而受到太大污染,進而影響自來水質。但是,人們還是不相信政府的說法,因為公眾害怕這要么是安撫民心,要么是替自己開脫,政府讓當地居民參與到調查中應當可以消除這種不相信。
豬來自哪里,沒有確切結論,不過已經反映出上下游之間的環保協調問題。
誰讓我們“真想摔手機”
中國某通信商在內地推出的每月58元3G套餐,內含本地通話為350分鐘,數據流量僅為10MB,短信單獨收費;在香港推出的每月68港元套餐(約合人民幣55元),就能享受1600分鐘通話、1萬條短信以及無限上網流量等服務。盡管如此,這一價格在香港也不是最便宜的。
同樣的設備和服務水平,香港的套餐“套”得如此優惠,內地的套餐更像是一個“套”。
這明顯是嚴重違背公平原則的“明一套,暗一套”,所謂的國企公共屬性已經喪失殆盡。市場競爭會使資費降低,但是在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時候,政府有責任規范和約束企業維持公共屬性。
通信商巨額利潤的背后是壟斷的“暴利”,是對老百姓的盤剝,影響的是公眾對所有國企的評價和對國企改革的失望。
【析·一周熱詞】
“坑孩”
“坑爹”已經婦孺皆知,日前,網絡世界就“坑孩”現象展開了熱烈討論。所謂的“坑孩”就是:年輕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常干有損孩子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蠢事,如邊帶孩子邊上網、只顧購物或搓麻將不管孩子、無節制地給孩子買零食、亂打抗生素等。年輕父母須知:愛孩子既要做出犧牲,又要信任生命的自愈能力。
“學歷逆差”
最近的一份調查稱,被調查的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簽約率為35%、本科畢業生為38%、碩士畢業生為29%。學歷高就業率低,這種現象被稱作“學歷逆差”。不必驚訝,讀書能改變命運,但學歷與就業、收入已經沒有必然聯系,這就是社會現實。
“小甜餅Cookie”
Cookie英文又有“小甜餅”之意。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網易同意第三方公司加代碼,獲取用戶Cookie信息,追蹤用戶上網行為,使該詞廣為人知。網站、公司等竊取客戶隱私,以便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這種現象已經很泛濫。
“樓薄薄”
廣西南寧一座樓房高約20米、寬1.7米,被冠以“樓薄薄”迅速躥紅網絡。在各方輿論壓力之下,相關部門責令房主立即停止建設并自行拆除。違規建筑能建這么高,“相關部門”發現得晚了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