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7日 09:12
來源:東方今報
□東方今報評論員 李長需
一碗面的熱量有多少?從物理學的角度講,不過三四百卡路里,但市民李剛的一碗面絕不止于此:從他在今報順風車網站發出“可不可以來我家吃碗面”請求,到今報率先報道引發全城吃面,再到媒體集中關注通過一碗面籌集救命錢,一碗面的熱量轉換為正能量,并不斷被放大、擴散,我們看到了一碗面所能散發的所有可能,一碗面的熱量溫暖了一座城市。如今,李剛順利做了手術正在康復,故事仍在演繹,一碗面留給我們的思考依舊延續。 (相關報道見A04~A11版)
作為地道的河南人,每天吃一碗面,似乎是生活的應有之義。但把吃面的背景從家中轉移到同一家面館,從其他的面館集中到這一家面館,所產生的效應,卻可能拯救一個人的生命。無論個人前往或者組團前往,我們都看到了每個人一碗面的態度,雖然微不足道,卻把李剛面館的生意,從日營業額不足千元提高到萬元以上。對于那些吃面的人,或只是抬足之勞,但抬足之間顯露的是善意與愛心。這種善意與愛心,與富豪企業家們的豪舉捐助并無二致,而更能體現慈善的真諦:慈善是沒有門檻的,慈善是沒有階級的,人人都可以成為慈善的主體,微慈善的意義與巨額慈善的意義毫無區別,唯一的區別在于你愿不愿意做。全城同吃一碗面,吃出了我們內心深藏的善意的復蘇,也吃出了我們對于慈善應有的態度。
從行善者的角度,一碗面可以喚醒我們內心的善意,但從接受者的角度,我們也看出了這碗面所詮釋的慈善的另一面:對接受幫助者的尊重。放在社會倫理當中,慈善本應是建立在相互平等基礎上的互愛與互助,行善者并不高高在上,接受幫助者并不低人一等,兩者是站在平等基礎上的互動。慈善不等同于“嗟來之食”,我們常見被幫助者在接受幫助的同時,其不愿暴露的隱私被強行暴露,這種暴力式的慈善背離了現代慈善的方向。學會尊重被救助者,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在一碗面的故事中,李剛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自己的救命錢,一碗面成為載體,很多人尊重了他的愿望,即便有執意的捐助者,也大多選擇在碗底下壓著錢偷著給。這種尊重的態度,把一碗面的慈善抬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讓我們選擇愛的同時,也選擇了尊重。
李剛一碗面的故事可以成為民間救助的一個樣本,自媒體的發端,傳統媒體的發現與合力傳播,兩者的偶然結合,成就了對李剛而言童話般的結局,但這并非李剛們所能夠選擇的最佳途徑。要想讓李剛們得到有效的保障,最根本的途徑還是制度層面的設置,雖然現在有醫保及大病救助制度,但它們的孱弱顯然依舊是李剛們的問題所在。
我們需要一碗面的能量,也需要一碗面能量的制造者,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比一碗面更有力的能量,這個能量就是完善的救助體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