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5 15:30:00 來源:成都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父親的壓力
“我也很脆弱。”作為劉丁寧的父親,在劉丁寧回到本溪高中復課后,劉兵除了工作就是專心陪女兒。他還有一項特殊任務,為了保證女兒不被外界打擾,他每天接送女兒上學放學,他擔心女兒承載的東西太多了,特別是經過一年時間來準備高考,體力和心力都透支了。他透露,丁寧現(xiàn)在特別難受,“孩子現(xiàn)在身心壓力很大,不是一般的壓力。”
同學的憂慮
對于劉丁寧作出的決定,魏新元既尊重又不乏憂慮,“我擔心的是她真正進入北大,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北大中文系不是理想中的北大中文系怎么辦。她有沒有對北大中文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包括老師的學術成就,授課方式以及更全面的評價呢?她不知道未來在北大面臨什么,如果離開港大到北大,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她想的那樣,會不會面臨更棘手的問題。”
自稱“桃花源遺民”的劉丁寧,因為一篇《古頑》對北大中文系那種古樸氛圍產生了想象。
———青年作家劉麗朵
劉丁寧說完全聽不懂廣東話,而且港大的幾門課程跟她想象的中國古典文學沒有關系。
———學長胡光明
“梳馬尾,戴眼鏡,明明眼淚就在眼角,她還是很開朗地笑。她說,她的夢想不是狀元,而是北大中文系。”今年的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突然從就讀的香港大學返回母校本溪高中復讀時,同學“銘Y銘”在“本溪高中”百度貼吧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作為遼寧今年的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如何毅然作出了從亞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學休學回高中復課重考北大的決定,不管是媒體還是網絡都有很多猜測。但劉丁寧本人,在一片喧嘩聲中保持沉默,平靜地繼續(xù)在高中上課。成都商報記者遠赴遼寧本溪,歷時數天,獨家采訪到劉丁寧的父親、外公、高中同學以及曾和劉丁寧有過長期溝通的北大中文系學生,還原這個令外人訝異的決定背后的前因后果。
就讀港大
父母勸了一夜 勉強去了
今年高考,劉丁寧考了668分的高分(含加分10分),這個成績讓她躍然成為今年遼寧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她最終被香港大學文學院錄取。但是,上了亞洲排名第一大學的結果,卻沒有讓這個“有點古典”的女生太開心。
“您好,我是準大一學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夢想激勵我的,可是陰差陽錯進了香港大學文學院。我最喜歡中文系系慶那本雜志里您這篇文章,一遍一遍地讀,冒昧地覺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問題想和您交流,畢竟我還小,不諳世事。很希望讀研讀博甚至當老師能回到北大中文系,當您小小學妹啦。遼寧本溪劉丁寧”
2013年7月19日,青年作家、北大中文系在讀博士劉麗朵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篇寫于2010年名為《古頑》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條留言。彼時,劉麗朵并不知道劉丁寧正是今年遼寧省的高考狀元,她只是把劉丁寧當成一個愛好文學的小妹妹。劉麗朵回復劉丁寧,告訴她港大文學院也很好,有機會可以到北大做校際交流或者參加暑期學校。
一個多月后,劉麗朵在自己的家中見到了在北京補習英語的劉丁寧。臨走之時,劉丁寧還專門留了一封手寫的信給劉麗朵。這封孩子氣的信中充滿了沒有去成北大的傷感。劉丁寧告訴劉麗朵,她一直夢想上北大中文系,可父母勸了一夜,她才勉強同意去港大。“我感覺這封信就是一個孩子充滿委屈寫出來的,特別失望,充滿悲傷。但當時也沒太在意,就覺得她真正過去以后應該可以適應。”
“這孩子的北大夢都做了五六年了。”劉丁寧的父親劉兵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女兒一直想讀北大,但是在報志愿時,出于對家長的孝順,也覺得自己未出茅廬,最終動搖了。
北大之夢
因一篇《古頑》“迷”上北大
“小陳本科是學高能物理的,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核裂變,最終考入古典文獻專業(yè)。如今他博士要畢業(yè)了……這種‘專業(yè)急轉彎’在中文系屢見不鮮,就連我本人,也是由微生物學蹦到這里來的,可見人類中的一些變異品種對于冷僻無用的事物的追求總如飛蛾撲火一般……”
這就是劉麗朵發(fā)表在2010年北大中文系系慶校刊上的文章《古頑》。2012年的夏天,劉丁寧和她的幾位同學一起到北大參加了一個中學生夏令營。讓劉丁寧的高中同學、如今也就讀于香港大學的魏新元不解的是,在北大待了5天,他們去聽了一些講座,但并沒有中文系老師來講課,不會對北大中文系有多深的了解,劉丁寧產生那么深的感情和向往好像并不現(xiàn)實。在魏新元眼里,劉丁寧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所有人都知道她特別喜歡文學,是一個具有古典氣質的人,向往“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魏新元并不知道,具有古典氣質的劉丁寧看到了發(fā)表在北大中文系系慶校刊劉麗朵寫的那篇《古頑》,這讓劉丁寧對于北大中文系的向往更加如同火焰加劇燃燒。劉麗朵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劉丁寧主動聯(lián)系上她并和她見面后,就和她討論文章里描寫的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yè)師生的生活。在劉丁寧看來,自稱“桃花源遺民”的自己,也因為這篇文章對北大中文系那種古樸氛圍產生了想象。
“她特別理想主義,讓我想起年輕時候的我們也其實那樣理想主義過。”劉麗朵說,在和劉丁寧的交流當中,她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劉丁寧雖然年輕,追求的卻是理想中的飽滿精神文化。她考慮學什么專業(yè),并不是考慮以后找什么工作,進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把物質、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輕。
休學之惑 粵語授課難適應 幾門課程和“古典文學”沒關系
此前有媒體報道,劉丁寧就讀港大讀的是最好的專業(yè)金融管理,而這個專業(yè)是父母幫她挑的。魏新元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劉丁寧是自己選的專業(yè),因為她喜歡文學,選的就是香港大學文學院。
而劉麗朵則進一步向成都商報記者證實,專業(yè)選擇這個問題,是劉丁寧的父母向其妥協(xié)的結果。劉丁寧按照父母的想法填報了香港大學,而父母最終尊重了劉丁寧本人對于專業(yè)的選擇。
但踏上香港的這40多天,對于劉丁寧來說確實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內心并不情愿上港大的劉丁寧不止一次在QQ、微信上對劉麗朵透露,在這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成都商報記者從劉丁寧父親劉兵口中得知,劉丁寧回來后身體狀況并不太好。而劉丁寧70多歲的外公張引濤則表示,香港天氣比較潮濕,劉丁寧去了不久,全身長滿了疹子。
“1不是1,念‘牙’,去了香港就聽不懂話,像聾子一樣,就聽懂一個字兩個字。”張引濤向成都商報記者證實,劉丁寧去港大讀書以后遇到的很大的問題就是,遇到用粵語授課的課程時難以適應。這讓好強的劉丁寧很著急,很怕自己聽不懂而落下課程。
目前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的北大師弟胡光明曾受劉麗朵之托照顧劉丁寧。對于語言關的問題,劉丁寧求助了胡光明,給其打了電話。根據胡光明人人網的日志,他說,劉丁寧告訴他完全聽不懂廣東話,而且?guī)组T課程跟她想象的中國古典文學沒有關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學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教授,其本科課程設計上缺乏古典文學不足為奇。港大文學院,其學術研究方面,向來著重于西方文藝理論、思潮。這也在根本上與向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劉丁寧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在人人網的日志透露,香港很多大學基礎課程的授課者,都是并不屬于大學的、具有兼職性質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大多來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絕大部分的比例,廣東話授課幾乎成了一種必然。在大學的范圍內,本科課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導修課,幾乎每個課程都有。導修課是一個讓學生在助教與老師的幫助下,訓練自主學習的好方式。在同學中大部分的本地生基本用廣東話交流的情況下,就算你再努力學習,對廣東話所知依然有限,當周圍的交流(學習的討論)基本上是沒有文字材料的廣東話時,她就只能“看著發(fā)呆”了。
對于在港大的不適應,劉丁寧也找過她的高中同班同學魏新元一次。魏新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那天來找我,說眼睛不好不習慣長時間看電腦,我說你要適應。”魏新元說,在港大,上課、作業(yè)、考試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魏新元還勸劉丁寧,沒有一個學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適應,日后你去工作,進入社會也離不開電腦。劉丁寧的回答是自己再堅持堅持。
劉丁寧還曾告訴魏新元,她在香港不熟悉環(huán)境,也不熟悉路。“我說我可以帶你走,打印、復印、吃東西,都可以帶你去。”魏新元說,剛到香港時,他感覺劉丁寧還是比較滿意。但香港大學授課和內地大學有很大區(qū)別。這里沒有班級也沒有輔導員,外界的引導和督促突然都沒有了。“每天只有郵件通知上課的地點和時間,即使不去也不會有人管你。你要選什么課,也是自己決定,學校不會干涉。這種自主的環(huán)境,我猜測她是不是也會不適應。”
“有人說她是為了72萬港幣的獎學金才選擇的港大,我希望你可以幫忙粉碎謠言,絕對不是這樣。”魏新元說,港大每年的學費是13.5萬港幣,住宿費是4萬港幣左右,4年加起來已經差不多70萬港幣了。獎學金差不多就是4年的學費和住宿費。而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天吃東西都需要100~150港幣。劉丁寧選擇學校不可能為了什么經濟利益。
“一天花100元,哪行啊。”對于外孫女香港生活成本的問題,張引濤這樣感慨。其實,劉丁寧一家在遼寧本溪只是普通家庭,母親在保險公司上班,父親是本溪市地稅系統(tǒng)的普通公務員。退休的張引濤目前居住的居民樓非常陳舊,家中的家具也是好多年以前的。
最新動態(tài)
復讀后,月考得了全校第三名
在香港大學辦完休學手續(xù)的劉丁寧,在國慶期間回到了老家本溪。國慶假期之后,劉丁寧低調地回到本溪高中復課。而包括魏新元在內的幾個同在港大讀書的高中同學完全不知道此事。
“我們有點不解,她在走之前完全沒有和我們講過她的想法,沒有任何交流。”魏新元說,自己是看到微信群里一個同學發(fā)了猜測消息后,打電話問了一個本溪高中的同學才知道劉丁寧真的回去了。“她應該和我們溝通一下,不應該草率地回去。”
剛回來,劉丁寧就碰到了學校的月考。結果,已經丟掉高中課本4個月的她還是考了全校第三。
外公張引濤說,劉丁寧從小學習好,也特別要強,回家就趴桌子上學習、寫作業(yè)。成績稍微不好,就哭得特別傷心。而且,劉丁寧沒去香港之前,就說了要回來考北大研究生。“她就相中北大了。”
劉丁寧要強而又有主意的一面,在小學升初中時充分展現(xiàn)過一次。張引濤說,劉丁寧小學畢業(yè),本來按照片區(qū)上不了她想上的那所中學,結果她自己跑去找了校長,把小學的成績和獎狀都給校長看,結果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