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20:50:00 來源:紅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濟南后悔了!”濟南文史專家雍堅這樣評價重建濟南老火車站的決策。
今年8月1日,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對外公布,將投資15億元修建濟南火車站北廣場,其中包括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
1992年,濟南鐵路局為了擴大站場,不顧專家和學者的反對,將德國人于1904年修建的濟南火車站拆除。目前,復建規劃尚未完成,濟南官方稱復建后的濟南老火車站將“原汁原味”展現在市民面前。
濟南老火車站重建的信息勾起了一代濟南人的記憶,也引起了一些建筑界專家非議。“一蠢,再蠢。”山東省建筑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對早報記者直言,“原址已經破壞,建筑材料與工藝也發生了變化,圖紙現在尚且沒有找到,建筑風格并不是哥特式建筑,而是日耳曼風格,怎么可能恢復得原汁原味?”
“但重建并非沒有意義,復建最大的意義是警示后人,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了我們的歷史,這就是我們的恥辱碑。” 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
老火車站的殘跡
中午時刻,出濟南火車站,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腳手架上戴著安全帽的工人汗流浹背,8月4日濟南站的室外溫度超過35℃。
站在火車站南廣場向四周望去,幾乎找不到濟南老火車站的蹤跡,火車站南面的大樓阻礙了視線。與其他城市一樣,火車站廣場兩邊,一群老人手拿著牌子招呼著來往行人,“臨時休息,賓館內有空調。”
沿著站前街往南走到第一個路口左拐,是一棟老房子:尖頂、紅瓦、巨大的柱子、幾個壁爐煙囪、墻體上爬滿墨綠的爬山虎……墻體上,黑色的銘牌有中英文兩種解說:濟南鐵路局實業發展公司,兩側的歐式古典建筑始建于1904年9月,屬膠濟、津浦線濟南站區附屬建筑物……距今已經有100多年,被列入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沒有多少路人留意銘牌上的文字,行色匆匆。這個歐式大院里有一個花壇,花壇中央擺放著一塊巨大的石頭。門衛阻攔了記者的拍照,“這里是辦公大樓,不能拍照。”
經過記者的詢問,大院旁賣飲料的小賣部老板娘指著遠處的鐵路大廈說,“那才是濟南老火車站。”現在,那里實際上是濟南站出站的地方。
濟南老火車站的真容,現在只能從畫冊或者老照片上看到。
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從電腦里調出了當年濟南老火車站建設中的照片——鐵軌上,一輛軌道車上坐著一位洋人,他戴著禮帽、身穿西裝,腳踏一雙皮鞋,身后四名中國工人留著清朝的發辮。有資料顯示,軌道車上的洋人正是濟南老火車站的設計師——德國建筑師赫爾曼·弗舍爾。當時的火車站還沒有裝修完畢,站前一位出苦力的人,光著膀子推著獨輪車,皮膚黝黑,放著光。
鐵路與濟南
濟南鐵路局史志里,并沒有關于赫爾曼·弗舍爾的記載。這本截止到1985年的史志是這樣介紹濟南火車站的:位于濟南市經一路北側,是津浦鐵路與膠濟鐵路的交會點,車站東西走向,坐北朝南。1985年擁有站舍8528平方米,擁有候車大樓,鐘表樓、售票處、行李房等。
早報記者查到的檔案資料顯示,津浦鐵路與膠濟鐵路原本并不交會,膠濟鐵路先建于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是津浦線上一個站場。民國時期,日本人接管濟南火車站,將兩條鐵路的火車站合并為一。
接觸過赫爾曼·弗舍爾家族后人的濟南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特約委員雍堅告訴早報記者,“赫爾曼·弗舍爾來到濟南的時間是1908年,時年24歲,一個剛從德國希爾德堡豪森大學畢業的建筑師,在德國還沒有名氣。”是年,滿清政府與英德兩國簽署了借款合同開始修建津浦鐵路,借款500萬英鎊。
從濟南鐵路史志里,能夠看到德國人參與修建鐵路的熱情。可查的檔案資料顯示,1851年、1864年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運輸糧食的需要,曾提出過建設天津至江蘇鎮江的一條鐵路線,但英德兩國插手鐵路貸款權。德國人阻止鐵路修建,因為這條鐵路會影響到“膠濟鐵路”,所以不允許鐵路線經過山東省境,直到清政府同意津浦鐵路的建設由德國提供部分貸款和修建。
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并曾被戰后聯邦德國出版的 《遠東旅行》 列為遠東第一站。
“濟南老火車站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建筑本身,它影響了濟南城市的發展。”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建筑的靈魂最核心的因素是歷史載體。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清政府的滅亡到民國的轉變、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軍管鐵路,再到新中國建立以后的這段歷史,它是一段可以觸摸的‘立體的歷史’。”
清朝末年,濟南自主開埠,西洋商人和中國人開始并處。李銘在他的辦公室展開了一幅地圖。“從經一路、經二路一直到經十路,都是濟南開埠后規劃所留下的。火車站就在經一路上,當年下了火車到開埠區最多有20分鐘的行程,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在經一路、經二路還有后來修建的電報局、銀行。當時的窮人依靠鐵路養活,慢慢在鐵路以北形成獨特的貧民區——官扎營,以及一些方便招工的工廠。”
在爭議中被拆除
“濟南火車站當年每天的客流量達5萬人,并且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增長。”濟南火車站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早報記者,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動加快,與民航、公路相比,鐵路的運輸壓力開始增大,當時,包括鄭州、西安等在內的鐵路樞紐,都開始擴建。
“整個火車站廣場都是人,如果到了春運高峰期,廣場根本走不動。”一名自稱在濟南火車站擺攤近30年的小販稱。
在這種背景下,1991年底,原鐵道部批準了濟南新客站的立項。濟南老火車站于1992年7月被拆除。同年,在原址上開始建造現在的濟南火車站。
“在1990年代,追求現代化建設、排斥資本主義是一種嚴重的思潮,當時執政者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一位不愿具名的當年濟南火車站擴建專家組成員告訴早報記者,當時,濟南一名身居要職的官員稱,老火車站是殖民主義的象征,看到它就會回想起中國人民那段受欺壓的歲月。
在2000年2期《設計藝術》雜志的《濟南老火車站拆除有感》一文中,署名為“山東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張潤武”的作者亦同樣引述了這段話。文章還稱:“(該官員)甚至還說什么: ‘那鐘樓(指四面鐘塔樓) 的綠頂子(彎隆頂)像是希特勒軍隊的鋼盔, 有什么好看的?’這位官員立場鮮明的觀點對這座建筑最終被拆除當然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當年,不少專家和學者都反對拆除老火車站。”上述不愿具名的專家組成員稱,他曾向山東省政府和濟南鐵路局建議保留濟南老火車站,但最終沒能改變拆除的決策。
公開的報道稱,濟南鐵路局原副局長、原濟南站改造配套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姚廣宏,1992年參與了改造工程。他當時遵照上級指示拆除老火車站時,也聽到過一些不同意見。
攝影師荊強當年拍下了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時的瞬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過來者,所以感觸太深。歷史扭曲了人的靈魂,總有一天會后悔,濟南老火車站也一樣。”荊強說,他當年看著工人舉起錘子砸向老火車站墻壁時,含著淚按下了快門。
“老火車站修建得非常堅固,又因為距離火車道太近,不能使用大型機械,只能人工拆除,所以用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才拆完。”姚廣宏如此描述當時拆除的場景,“當時老火車站的建筑本身保護得很好,鐘樓修建得非常精細而且堅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鐘樓內部很多地方不是用的鋼筋,而是鋼軌,加上石材質量也很好,所以拆起來特別費勁。”
濟南老火車站拆除前,缺乏一道護身符。“它連個最低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都沒列入。” 荊強告訴早報記者。
這個說法得到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證實。李銘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間,曾先后兩次對濟南市老火車站進行拍照,存檔。
“近現代建筑很少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那個時代的特征,但文保單位也很難擋住市政建設的步伐,一個個文物近些年也消失了。”李銘從事大半輩子文物保護工作,心中不免傷感。
1995年6月8日14時,國家投資3.9億元的濟南新客站改擴建工程竣工并開始通車。
重建尚未完成規劃
2010年,在濟南市“兩會”上,時任濟南四建集團副總經理的政協委員崔安遠提出復建濟南老火車站的建議。
2012年,濟南市人大代表、天橋區城鄉建設委主任劉敬濤等11人提交《關于加快火車站北廣場建設及原鐘樓復建的議案》,呼吁盡快啟動濟南老火車站重建。
對此,濟南市政府回復稱,濟南老火車站復建的方案一定會認真考慮。
重建老火車站的呼聲,在2012年達到高潮。一個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故事說,“赫爾曼·弗舍爾的兒子1992年來濟南維修老火車站,但看到火車站正在拆除,傷心地離開了。”但這個故事最終被證偽。赫爾曼·弗舍爾的孫女在2012年末首次來到中國時稱,赫爾曼的后人此前從來沒有到過濟南維修老火車站。
今年8月2日,濟南老火車站要重建的新聞再次見諸報端。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對外公布,將投資15億元修建濟南火車站北廣場,其中包括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的鐘樓、站房和行包房。濟南市規劃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該復建的圖紙設計還沒有完成,正在完善規劃方案。
盡管有不少濟南市民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盼望著再次見到老火車站,但是,一些當年曾極力反對拆除濟南老火車站的專家,這一次又站在了反對復建的立場上。“提出復建的人都把這棟建筑的風格搞錯了,這不是哥特式建筑,怎么可能復建一個原汁原味的老火車站呢?”“原址已經破壞,建筑材料與工藝也發生了變化,圖紙現在尚且沒有找到。這都是復建濟南老火車站的困難所在。”
李銘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使是有圖紙,老火車站也不可能復建成過去的樣子,因為建筑者對待建筑本身的態度已經改變了。”“古代建筑者用最簡單的工藝做出來一個復雜的建筑,而現代人是用復雜的工藝做出來一個簡單的建筑,‘魂’是不一樣的。”李銘認為,做出“原汁原味”的建筑已經不可能。(早報記者 權義 發自濟南 實習生 郭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