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0 09: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從歷史慣例來看,月末、季末考核點一過,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就會出現一波下探行情。但記者發現,今年這個慣例被打破了,目前銀行仍有不少高收益理財產品處在銷售階段,現在購買市民可搭高收益“末班車”。
記者日前統計了天津市場上在售的理財產品,其中收益最高的產品可達到7%,收益超過5.5%的產品也有十余款。記者對比了這些高收益理財產品,發現這些在售的產品大多是從9月底就開始擺上銀行柜臺,而銷售截止時間多為國慶節后3天到一周不等,最晚的銷售時間在10月14日。以某股份制銀行發售的1年期理財產品為例,銷售時期從9月26日到10月10日,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到5.6%。
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師王姣指出,有的市民在長假期間忙于聚會或出行,沒有時間購買理財產品,還有的市民資金節后才到賬,因此銀行有意延長產品募集期至節后數天,這也是銀行攬儲的方式之一。不過,就這種方式來說,對市民還是比較有利的。按照各家銀行的規定,市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在產品發售期內只計活期利息,甚至不計利息。這樣來看,如果投資者在節前購入國慶專屬產品,大部分要被迫到節后開始起息。在節后購買這類理財產品,可以減少資金被銀行低息占用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實際收益水平,使資金得到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