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08:39:00 來源:重慶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手機上貼著學生的名字
學生們在排隊交手機
如果要你3天不用手機,你可以做到嗎?11月5日到11月8日,南岸區一藝考培訓中心70多名學生參加了一次“戒手機”的活動,學生自愿將手機交給老師保管,并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學習和生活3天,“最終,大多數學生都堅持下來,覺得活動非常有意義。”該中心的吳中旭老師告訴記者,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更善于面對面交流與溝通。
初衷:擺脫“手機依賴癥”
田金雄今年18歲,是南岸區某藝考培訓中心表演專業一名學生,他也是這次活動的倡議者。“今年12月就要藝考了,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手機控’,每天都要玩手機幾個小時,刷微博、打游戲都是我的最愛。”田金雄說,長期使用手機導致他出現近視。“除了影響我的視力下降,更多的是同學之間幾乎不當面交流了。”前不久,他主動向老師提議在學校搞一次“戒手機”活動,“我們要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該培訓機構老師吳中旭告訴記者,學校采納了田金雄的建議,經過商議,決定在學校舉行一場為期3天的“離開手機的日子”活動。活動要求從11月5日下午兩點開始,學生交出手機,直到11月8日下午活動結束,將手機返還給學生。這3天,由學校負責托保管學生手機,在此期間學生可以用辦公室的電話與家人溝通。如果確實堅持不下去,可以向老師申請,并在攝像機前說下放棄的理由。
結果:10名學生中途退出
為了鼓勵大家,在學校內,記者看到有學生在墻上寫下了自己的誓言:“不做手機的奴隸,昂首挺胸”、“做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抬頭族”……
11月5日下午兩點,在老師的組織下活動開始了,70多名學生排著隊,依次在自己手機的背面貼上標簽,寫下自己的名字后將手機放進準備好的紙箱內,這個紙箱封好后由老師保管起來。
“我突然感覺自己不知道該干些什么了。”編導專業的學生羅玲告訴記者,她幾次習慣性去摸口袋找手機,才會想起手機已經交給老師了,感覺非常不習慣。聽羅玲一說,教室里的學生們一下子炸開了鍋,大家都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沒了手機我連時間觀念也沒有了。”“我已經跟手機合二為一了,沒有手機我該怎么活呀!”“我已經覺得受不了!”……教室里不少學生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
當天下午4點,一名學生第一個提出放棄活動。下午5點過,又有3名學生要求取回自己的手機。“我太不習慣沒有手機的感覺……”在攝像機鏡頭面前,幾個同學說出理由后,都顯得不好意思。
“除了10名學生先后拿回手機,最終有50多名學生都堅持了下來,我們還是挺欣慰的。”吳中旭老師告訴記者,這次活動增強了同學和老師,同學和同學之間的情誼,為溝通制造話題,讓學生更善于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
感想:沒手機上課更專注
“以前回到寢室,大家都各自玩手機,很少溝通,這3天我們寢室的同學一起聊天,很開心。”一名張姓學生告訴記者,大家有說有笑,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沒有手機,上課更加專注了。”另一名學生告訴記者,離開手機起初很不習慣,但漸漸地覺得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事可以做。
“我知道這個活動后非常支持女兒。”家住永川的李女士是學生周玉曼的家長,起初她給女兒打電話一直打不通,心里還十分著急,后來才知道是學校在搞活動。她告訴記者,女兒讀五年級時她就給她配了手機,可女兒經常玩手機,導致視力下降影響學習,為此她與女兒吵過不少次。
減少手機使用
有益學生交流溝通
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首席心理咨詢師譚剛強對此說,對于青少年使用手機,心智還未成熟時,可能會對手機產生依賴,甚至成為逃避現實的方式,進而回避學習,回避交流。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將讓學生加強人與人的溝通,重視身邊的人與事,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次活動可來探討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管理方法,而不只一味采取強制措施來管理。
譚剛強建議,當沒有手機時,學生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嘗試多與家人、朋友、同學交談,多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或體育運動,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手機依賴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