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滬港通的開啟,越來越多香港本地投資者加入北上陣營,這或將進一步鞏固香港券商經紀業(yè)務的客戶資源,有利于業(yè)務收入的增長。另一邊,伴隨滬港通帶動的資本潮涌,越來越多內地資本著眼于香港本地券商牌照資源,并購大潮一觸即發(fā)。
當“中國制造”在已經被全球所熟悉的時候,中國股票仍未走向國際市場。
但資本市場的這種封閉格局正被滬港通的推出打破:滬港通允許境外投資者購買至多3000億元人民幣(合490億美元)的中國內地股票,這意味著市值約2.6萬億美元的568家滬股通標的,將不需經過QFII基金,首度直接面向海外投資者。
滬港通的另一面,就是為手持大量人民幣的國內投資者尋找到一條配置全球資產的新通道:港股通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購買至多2500億元人民幣(合408億美元)港股,這無疑為內地資金出海開辟新航路。
不僅是連接滬港兩大交易所通道的首度全面打通,更深遠的意義是,借助滬港通之手,全球資本有望進一步被中國吸引,形成資本回流途徑,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滬港通一小步,中國全球化一大步。
香港新起點
自滬港通啟動以來,“北上”資金充沛、飽滿,一直保持主力身份,而“南下”資金則相對體量稀少、充滿遲疑。11月20日,滬股通130億元額度用去了21%,剩余103.88億元;港股通的105億元額度還剩102.47億。
港股通交投略顯清淡的表現背后,實際上并不是因為需求欠缺,有北京券商人士對記者指出,長期以來,中國內地投資者早已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購買港股。
而且滬港通溫和的開局,并不改背后更為深遠的意義。其中最為明顯的即為對香港經濟的提振作用。
“首日到底是滬股通交易量大還是港股通的交易量更大,不是我所關注的”,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滬港通開通前夕就已經明確表示。
在李小加看來,南向交易將為香港市場帶來流動性,而北向交易金額大,券商、投資者、港交所透過其賺的錢亦留在本港。
“長遠來看,世界上最后一座金山便是內地資金重新配置、海外投資,香港只要創(chuàng)造足夠的條件,讓他們走出去時途經香港,我們就都是贏者”,李小加在港交所專欄博客中指出。
開通滬港通,對于香港的支柱產業(yè)——金融業(yè)來說,無疑是直接受惠的。
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yè)服務和旅游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yè),亦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發(fā)展成熟。四大支柱行業(yè)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高達59%,并雇用超過170萬人,占整體勞動人口的48%。
滬港通對于香港金融業(yè)的帶動作用是最為明確的。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香港證券市場上的經營主體達到900余家,遠遠超過大陸115家的數量。雖然數量眾多,但香港本地證券公司,長期與海外金融機構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首先,在客戶資源方面,盡管香港的投資者中本地的機構和個人接近40%,但由于香港實行開放的金融政策,其本地金融機構大多為海外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這部分客戶多被海外投行搶占,數據顯示,在香港股票市場上,這批客戶的市場份額超過60%。
相比之下,香港本地券商的目標客戶多集中在本地和外地散戶,而這一部分的客戶占比僅有大約20%。
“可以說在香港市場上以歐美券商為主的A組券商占據了證券行業(yè)的金字塔。”方正證券一位非銀行金融行業(yè)分析師指出,以經紀業(yè)務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香港本地券商的資本收益率(ROE)常年維持在不超過10%的水平,遠遠低于香港其他金融機構。
不過,伴隨滬港通的開啟,越來越多香港本地投資者加入北上陣營,這或將進一步鞏固香港券商經紀業(yè)務的客戶資源,有利于業(yè)務收入的增長。“滬港通的開啟對于彌補香港本地券商客戶資源的劣勢起到了積極作用”,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
今年四月,將推出滬港通的消息公布,馬上激發(fā)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熱情,據香港證監(jiān)會的一項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券商凈利潤總計5.81億美元(約合35.55億元人民幣),較去年下半年增長41%。上半年券商的成交量增長7%至2.57萬億美元,高于2013下半年的2.4萬億美元。
另一邊,伴隨滬港通帶動的資本潮涌,越來越多內地資本著眼于香港本地券商牌照資源,并購大潮一觸即發(fā)。
今年4月,滬港通消息剛出,國金證券便宣布擬收購粵海證券和粵海融資。此后,西南證券也在6月提出了收購香港上市券商敦沛金融的方案,以快速建立香港業(yè)務平臺。
7月,復興國際完成了對香港恒利證券的收購,9月,國有企業(yè)天津濱海新區(qū)建設投資集團宣布,擬以現金方式收購時富金融服務集團51%的股份。
隨著時間的推移,滬港通對于香港金融業(yè)的長遠影響還會更清晰地浮現。
“內地資本市場與香港市場將實現更緊密的聯系,相關措施不僅有助香港市場吸引更多資金和投資者,更讓不少已經在其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yè)尋求赴港第二上市可能,以充分受惠于香港市場的高流動性和籌資能力,以及與中國內地的地緣優(yōu)勢。”全球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華北區(qū)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張明益指出。
資本新航路
在更高層次的視角上,滬港通與建設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自貿區(qū),以及籌建金磚銀行、提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起,構建成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進而倒逼國內的改革進程。
中國商品早已經是“貨通天下”,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一方面尚未能匹配中國商業(yè)活動的全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未能為開始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開通海外投資的通道。
“可以說,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能完全滿足新常態(tài)下經濟增長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證監(jiān)會副主席莊心一認為,隨著跨境投融資活動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我國資本市場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功能要予以跟進。
在這種背景下,滬港通無疑為中國海外配置資本提供了更新、更有力的渠道。
目前,美國國債仍是中國政府海外投資的主要標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guī)模達1.27萬億美元,約為2000年底的21倍。
“滬港通開通后,進來的是人民幣,出境的也是人民幣,這使得人民幣從貿易結算幣變成了真正的投資貨幣,并為后續(xù)走向儲備貨幣做準備。由此,滬港通對人民幣國際化將產生巨大作用。”前述北京券商人士指出。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對金融體制進行系統(tǒng)改革,即穩(wěn)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人民幣結算和貨幣互換),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資本賬戶開放),這即是正在穩(wěn)步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其中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是重中之重。
滬港通的成功開通為中國資本走出海外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方面此前也曾發(fā)聲稱,有興趣與上海市場互聯互通,但他們亦爭取多方合作,至于日后能否進一步發(fā)展“星滬通”,大前提是取決于滬港通能否成功推進。
(徐亦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