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緊密聯系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來強化使命意識,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擺在重要位置。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意味著國家治理正處于改革發展之中。這種改革發展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延續與傳承;又是一個躍遷的過程,需要變革與創新。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更好發揮傳統治理優勢,不斷創造新的治理優勢,持續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戰略工程,當前需要強化三種意識。
強化使命意識,明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定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分為兩個階段,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保障,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指標。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個階段,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要實現的目標就是“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可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緊密聯系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來強化使命意識,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擺在重要位置。
強化歷史意識,吸取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歷史研究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實踐創新的前提。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發展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與借鑒。深入研究中國國家治理理念、制度、政策、行為等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更好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掌握客觀規律、提升決策水平。因此,強化歷史意識,吸取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可以使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獲得豐富的歷史經驗、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也應看到,雖然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傳承性決定了歷史演變規律會延續并影響到今天,但社會不斷進步又決定了今天不可能是昨天和前天的簡單延續,一定要因時而變、隨事而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吸取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時善于會通古今,勇于探索、超越與創新。
強化整合意識,提升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國家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種因素、各種力量,提升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強化整合意識,需要處理好一系列關系。比如,要處理好加強頂層設計與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的關系。既要發揮好中央在戰略設計和宏觀布局方面統籌全局的作用,又要發揮好地方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結合起來。再如,要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一方面,以剛性的法律與法治為社會主體劃定行為底線與邊界;另一方面,以柔性的美德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追求。此外,在信息化深刻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時代條件下,國家治理要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自覺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現代化水平。
(作者 歐陽康 為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5日 10 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