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精準扶貧強調干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彰顯了鮮明的人民本位意識,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以此作為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意味著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諸領域、各方面與全過程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全局發展的高度,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刻、集中、生動的體現和闡釋,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真摯的為民情懷、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精準扶貧強調干部群眾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彰顯了鮮明的人民本位意識,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以此作為根本遵循。
1、精準扶貧要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
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利益和安危記在心上,諄諄告誡全黨在致力于扶貧工作時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群眾路線。當前,基層仍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民群眾是脫貧工作的主要對象,同時又是治理基層貧困的根本力量和能動性因素。在黨的歷史上,我們黨由弱變強就在于抓住了孕育著勢不可擋的力量的中國農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國的基層孕育著中國的未來,只有抓住了基層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夯實了基礎,才會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在扶貧工作中,黨員干部需要深刻認識人民至上立場對于扶貧工作開展的重要性。上級部門要深入貧困群眾,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所內含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本位意識是我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性質的鮮明昭示,進一步加深了全黨對社會主義本質、中國共產黨使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認知,是對共產黨人永遠站位于人民立場的再次強調,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在新時代的歷史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決定了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也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精準扶貧與人民本位意識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貧困群眾,不斷筑牢黨的執政根基。
2、精準扶貧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價值取向就是主體開展活動的意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原則和價值取向。它強調人民在扶貧工作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中心地位,任何工作的開展都要以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為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清晰自我身份定位,明確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自覺標定目前脫貧攻堅的歷史方位,擬定脫貧攻堅的階段性目標并為之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價值創造、評價與享受的主體,共產黨人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由于其具有先進性才得以成為人民群眾的先鋒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今后幾年,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因為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因此,“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精準扶貧的前提是對于貧困群體的精準識別,基于此做出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具體實施中,“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等扶貧開發政策聚焦于“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基本問題,也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扶貧開發工作,是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
3、精準扶貧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要堅持傾聽群眾聲音、接受群眾監督,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同樣,對于我們正在大力開展的脫貧攻堅戰,扶貧成效體現了歷史發展的主體價值要求,是人民群眾美好價值訴求的具象化價值顯現,其價值判定標準也應該是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人民群眾對扶貧成效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精準扶貧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和深刻闡釋,提升了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扭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是黨和國家今后的中心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量發展的強勢減貧效果弱化,此時如果公共力量的貧困治理能力未得到及時改善,政府、社會、市場多元治理格局未實現內部優化調配與協同性發展,部分地區的貧困現象將有可能出現代際傳遞、貧困結構化裂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于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扶弱濟貧,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而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貧困群眾生存權、發展權提供有力保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作者:李傳兵,系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貴州大學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群眾觀及其當代中國實踐研究”〔GDZT201403〕階段性成果)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