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一文明觀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規律,順應各國人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愿望,是對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陳舊論調的超越,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一條和諧共生之路。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有著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眾多宗教的世界。不同的歷史傳統、基本國情、民族習俗等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千百年來,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締造了人類文明絢爛多彩的百花園,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這一文明觀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規律,順應各國人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愿望,是對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陳舊論調的超越,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一條和諧共生之路。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態,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不同文明只有在承認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彼此借鑒,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不承認、不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企圖用一種文明或幾種文明統領天下,是與世界發展潮流相違背的,注定要碰壁。因此,我們要堅持世界文明多樣性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繪就斑斕絢麗的文明圖畫。
承認、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就要樹立文明平等的理念,對不同文明采取包容的態度。“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不同文明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們之間只有特色、地域之別。盡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是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只要秉持平等包容的態度、和而不同的精神,堅持相互尊重、互學互鑒、兼收井蓄,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對待不同文明,我們要有包容的胸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攜手應對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挑戰,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多樣性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因此,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回顧人類發展歷史可以看到,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伴隨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各國人民加深對彼此國家、民族的了解和尊重,增進彼此的聯系和友誼,這就會大大增強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當前,世界各國應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繼續在文化、教育、科技、環保、衛生、旅游、青年、媒體、體育等領域開展富有成效的多邊和雙邊合作,促進文化互鑒、民心相通。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風格和智慧,也體現了當今中國開放、自信的大國氣度。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將一以貫之地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努力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文明大國,中國不僅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還將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 徐崇溫 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2日 07 版)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