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生態文化,培養生態道德,開展生態教育,倡導綠色消費,提升公民生態文明素質,使其既明確生態權利,又明確生態義務,自覺遵守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生態文化,培養生態道德,開展生態教育,倡導綠色消費,提升公民生態文明素質,使其既明確生態權利,又明確生態義務,自覺遵守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重點推進。
培育生態文化。現代工業文明在創造史無前例的物質繁榮的同時,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在對現代生產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過度生產、過度消費和過度排放等問題進行深刻反思的過程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同發展的新型文化形態應運而生。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而今,面對生態危機等全球性挑戰,培育生態文化更是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議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培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倡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要以此為引領,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健全生態文化培育引導機制,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培養生態道德。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生態倫理學把道德對象和行為規范的考察范圍從人際關系和人類社會擴展到整個生物圈和整個地球。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生態倫理學表現為生態道德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生態道德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和生態義務。生態價值觀的確立,能幫助人們為維護自然環境而自覺行動;生態良心包括人們對生態環境、生物的責任感與同情感;生態正義指個人或社會集團的行為符合生態平衡的原理,符合可持續發展觀。通過生態道德的培養,可以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生態幸福觀,進而使人們在享有生態權利的同時,具有生態責任意識,履行生態義務,使踐行生態美德成為公民的一種自覺行為,使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從美好愿景化為真正實踐。
開展生態教育。一個國家國民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的形成,有賴于國家生態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生態教育的全面開展。生態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終身教育,關系到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和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行為規范的形成。通過開展生態教育,能夠鼓勵公眾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在社會中倡導生態倫理和生態行為,使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中辦、國辦2017年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提出,“推進有條件的城市近郊風景名勝區等逐步免費向公眾開放,有序推動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適當向公眾開放,建設一批開放型綠色生態教育基地”,這為開展生態教育拓展了平臺載體。此外,開展生態教育,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創新教育方式手段,促進形成勤儉節約、節能環保、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倡導綠色消費。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一是倡導推廣綠色消費,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綠色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契機。我們還要通過探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產業,建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應用和推廣機制等,倡導和推動綠色消費。
(作者:周鴻,系云南大學教授、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