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良好政治生態的支撐作用。政治生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亟須注重解決三個基礎性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督,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任何人的行為都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生態就是影響人們價值取向和政治行為的外在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良好政治生態的支撐作用。政治生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亟須注重解決三個基礎性問題。
加強權力監督與制約。權力伴隨國家產生而產生,也是現代政治的關鍵詞。權力一方面為政治生活所必須,另一方面也具有擴張性和自利性等內生特質。人類文明的歷史向世人昭示這樣一個道理: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不僅說明了腐敗的本質在于權力的濫用,而且預設著系統性、塌方式的權力腐敗必然污染甚至顛覆性地破壞政治生態。古今中外的諸多實踐表明,什么時候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什么時候就會呈現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反之,政治生態就會受到嚴重污染。從這個角度講,構建良好政治生態、修復政治環境,必須牢牢抓住權力監督與制約這個源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都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我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所謂權力監督與制約,簡而言之就是綜合運用合理合法手段規范明確公共權力邊界,進而促使其規范運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既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基本規范,又要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在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的內容范疇、方向目標、原則要求、方法途徑等方面與時俱進,推動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監督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當前破壞政治生態的權力腐敗行為主要集中在干預微觀經濟運行和選人用人等方面。就干預微觀經濟運行而言,土地出讓、城市建設、房屋拆遷、國企改制、企業微觀經營等都是容易滋生權力腐敗、敗壞地區政治生態的領域。因此,要從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造親清政商關系、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等層面下大力氣,消除權力尋租的腐敗空間;就干預選人用人而言,無數事實證明,選人用人導向是從政環境的風向標。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如果選人用人導向不正,危害最大的就是破壞政治生態和消弭干部群眾的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因此,營造良好政治生態,要把堅持正確用人導向作為治本之策,從構建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入手,構建有效的制約監督制度體系。
涵養良好政治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歷史積淀,也是影響人們思維方式、行為選擇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在文化的復雜譜系中,政治文化是重要一維,它表現為政治理念、意識形態、政治心理和政治評價等層面。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對于政治生態建設來講,政治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必須深深扎根于健康的政治文化之中。一是在文化內核上,要弘揚黨性文化。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當前,政治文化建設就是要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壓艙石”硬起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緊起來。二是在重點要素上,緊扣廉潔文化。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敬畏法律、敬畏紀律,自覺管住自己,在廉潔自律上作出表率,才能擔起肩上的重任。”要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徹底消除“關系學”“厚黑學”“潛規則”的生存土壤。三是在方式方法上,要堅持以上率下,黨風帶動社風。“人不率,則不從”。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營造良好政治生態要從領導干部自身做起,帶頭摒棄家長制、等級制、官本位思想,特別是要革除特權思想和作風。實踐證明,領導干部的榜樣立起來了,好的生態自然就會加快形成。
充分發揮制度效力。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重視制度建設既是一個成熟型政黨的重要標識,也是推動政治發展的基本要求。對于政治生態建設來講,規范明確的制度是其重要支撐要素。一個缺乏制度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潛規則盛行、風氣不正的社會,其政治生態也不可能好起來。為什么有些問題抓一抓就好轉、松一松就反彈?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持久有效的制度,以致樹倒病根在、治標未治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責任設計制度、圍繞制度構建體系,強化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的監督,做到責任清晰、主體明確,制度管用、行之有效”。因此,加強制度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總體上看,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是提升制度的執行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貫徹執行制度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必須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貫徹執行。得不到執行的制度猶如“牛欄關貓”不起作用。提升制度執行效力,重點要抓住兩點:一是提升制度認同。對于制度執行而言,制度認同既是前提也是關鍵。只有得到高度認同的制度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執行。因此,在一項新制度出臺之前要廣泛聽取民意,盡可能兼顧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反映最大多數人的訴求,獲得最大多數人的支持認可;在新制度出臺之后,則要形成一體化的宣傳網絡,提高其傳播力和認同度,進而奠定制度執行的群眾基礎。二是提高違反制度的成本。“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有讓違反制度的人承擔相應的后果,才能激發起人們主動遵守制度、維護制度的動力。因此,要健全法治,編織嚴密的制度籠子、明確違反制度的后果。特別是對違規違紀,破壞法規制度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的,要堅決嚴肅查處,不以權勢大而破規,不以問題小而姑息,不以違者眾而放任,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堅決防止“破窗效應”。
“政治生態是檢驗我們管黨治黨是否有力的重要標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政治生態建設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進入新時代,必須把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作為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基礎性工程。
(作者:陳朋,系江蘇省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