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必須辦好社會主義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人民性這一本質特征。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我們的特色和優勢有效轉化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他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也曾明確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貫穿著堅定的人民立場,表達了真摯的人民關懷,明確了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生動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迫切需要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必須辦好社會主義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人民性這一本質特征。
1.人民性根本體現在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社會主義大學是共產黨領導的大學,人民性與黨性是根本一致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更是建設好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也是激勵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而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大學人民性最生動、最深刻的體現。
社會主義大學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大學。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具體到社會主義大學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好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使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教育普遍地惠及全體人民。高等教育公平地面向全體人民,沒有被部分人所壟斷和控制而成為他們的特權,這就是社會主義大學與過去一切統治階級所倡辦高等教育的根本區別,就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規定,就是人民性最直觀、最有力的證明。
社會主義大學是為人民服務的大學。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社會主義大學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要有利于人民自身的成長,有利于人民事業的發展壯大,有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順利實現。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決貫徹落實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為人民辦大學,辦好大學為人民,真正做到從人民中培養人,培養好人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向人民交出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滿意答卷。
只有深刻了解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才能始終讓人民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只有充分把握其本質屬性中的人民性,中國才能一步一步地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強國。只有繼續確保人民大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向著建設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不斷奮進。
2.人民性深刻體現在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初心中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本源之問、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記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也必須回答到何處去。初心是與生俱來、常伴吾身的基因,是革命者永遠年輕的本色,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本真。初心是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鈣,是革命者橫刀立馬的理想信念,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勇立潮頭。初心是矢志不渝、催人奮進的能量,是革命者繼續奮斗的勇氣。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社會主義大學的建設亦不能忘記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到何處去的初心,這是社會主義大學所以為之的根本所在。從第一所社會主義大學建立開始,其初心就牢牢植根其中,不斷傳承。
早在1924年5月,黨的第一次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就認為:“黨內教育的問題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設立黨校養成指導人才。”1933年起,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先后創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蘇維埃大學;延安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先后建立。這兩個時期所創辦的大學成為保衛蘇維埃紅色政權、培養革命骨干的大搖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堅強的政治和人才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大學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古今中外,關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大學當初創辦的初心,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把黨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為社會主義培養出源源不斷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源源不斷的偉力。這就是中國大學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創辦初心。
只有深刻了解社會主義大學的創辦初心,才能始終保證建設方向不走偏、不走岔。只有充分把握其創辦初心的人民性,才能最終確保“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只有一代一代中國人民經過高等教育的洗禮而“六億神州盡舜堯”,中國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強者。
3.人民性始終體現在社會主義大學的發展歷程中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決的根本任務,這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就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變化卻始終沒有改變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性質,沒有改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沒有改變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只有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才敢于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呼吁和實踐的。因此,在社會主義大學的創辦和發展中,貫穿其中的始終是人民性。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這個“新”不光體現在革命力量和指導思想上,也體現在其培養的人上。1933年,中共中央為培養“環繞革命戰爭的每個重大工作”的大批干部,先后成立了蘇維埃大學等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大學。在那個敵我生死較量、人才匱乏的艱苦環境中,這些大學的創建,為革命造就了大批后繼干部,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關于社會主義大學的建設與改造,毛澤東同志以獨特視角開創性地提出“半讀半工制”,將產教融合、工學融合、服務生產、以產養教的新做法融入高等教育實踐中。1958年還親切囑托“一定要辦好湘潭大學”。這一教育思想既適應當時我國經濟百廢待興的需要,又符合我國對知識人才的迫切需求,奠定了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方向。
改革開放春風吹過,中國人民開啟富起來的征程。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個面向”,圍繞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基本要求,將教育發展方向與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的教育迎來了新面貌、新變化,30多年間,為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提供了極大智力支持,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極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要完成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這一重要論述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充分借鑒國外優秀的辦學經驗及啟示;更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探索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康莊大道,推進我國教育事業邁向新臺階。
4.人民性生動體現在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中
復興潮頭立,戰鼓又催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完成這一共同使命,就要緊緊圍繞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問題核心。
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和圓夢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近百年來進行的偉大斗爭所要實現的目標。這個夢想匯聚了無數仁人志士的熱血,凝結了幾代國人的奮斗歷程,而“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接過先輩手中的重擔,“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終實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任務。
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的到來不是自動的,而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具有無比重要的歷史意義。這就更加要求廣大青年“珍惜大好學習時光,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更加要求社會主義大學要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和愿意為偉大事業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扎根中國大地的文化傳統和實踐基礎的實干家。中華民族有著極其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又有著極其悲壯豪邁的紅色文化,還有著勇立時代潮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青年學子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中國社會有著極其復雜的實踐環境,為廣大青年學子“知行合一,做實干家”開辟了廣闊天地。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緊緊抓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基礎和路徑選擇。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這一引述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社會主義大學只有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性,“為誰培養人”才有了根基;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有正確的方向;只有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社會主義大學,“怎樣培養人”才有科學的路徑。當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有可為,要堅定“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辦學方針,明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用人才筑起復興的戰斗堡壘,加滿油,掌穩舵,繼續開創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發展的新輝煌。
(作者:黃云清,系湘潭大學黨委書記,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