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準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思考、科學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的表述,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現階段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理論判斷。準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思考、科學分析。
從兩方面認識社會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包含著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與現實社會客觀規律兩個方面的內容。
可以說,向往美好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的主體,自覺將自己的目的和訴求融入歷史活動與生產實踐,不僅創造了豐富物質財富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還創造了精神文化滿足對美的規律的認識、對美的價值訴求,更創造了人的廣泛性的需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勵著人們不斷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也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但是,人的生產和發展作為一種歷史活動,總是受一定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的限制。當代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客觀的社會發展規律決定這一現狀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因而現實社會中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尊重社會客觀規律,合理地解決矛盾。
體現共產黨人的求真精神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我國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適應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求真精神。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多元、廣泛、高層次的需求,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人民能夠愈加充分共享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成果,人民就越能獲得美好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人民的美好生活、社會全面進步與實現“中國夢”始終是同向同行的,共同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艱苦實踐,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多項經濟指標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推進,人民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重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轉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表明,社會發展實踐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求真態度。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民對于社會發展的期待也會不斷提高,即從基本的溫飽與生存需要逐步發展到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中,審時度勢,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這對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首先,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表明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在社會全面發展中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驅動力;而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渴望,更是源于在現實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而,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其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關系,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時代背景的全面把握,蘊含著中國在新時代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發展的驅動力,昭示著人民對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將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意味著新時代社會發展仍然面臨多種風險與挑戰,如城鄉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不平衡,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的不平衡等。同時,從國際環境看,各種不穩定因素也在增加。可見,未來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將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要善于抓住機遇、勇于應對挑戰,始終以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為目的。
再次,社會主要矛盾的判定是基于中國國情所做出的,因此未來我們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求解過程也是立足于中國大地、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一方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帶給人民希望和信心,從而讓我們更有自信地去追求美好生活和社會全面進步;另一方面,我們也充分認識到我國現在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走的是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要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開辟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貢獻的發展道路。
最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向了實現平衡、充分的共享發展,這一價值訴求的現實推進,將對當代世界的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客觀上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的發展不僅關系著十幾億人口美好生活的實現,也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改革發展的成果與經驗,為消除世界貧困人口、全球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 鄒廣文 沈丹丹 單位: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