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已與5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734對友好城市關系,共建有136所孔子學院、17個中醫藥海外中心等,在科學、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得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尤其是在加強互聯互通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一方面,以基礎設施聯通為代表的“硬聯通”為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國際分工優化、合作水平提升創造了更好條件;另一方面,文化交流等“軟聯通”對國家間加深理解、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形成全球治理新理念同樣意義重大。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質量和效率,是更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互聯互通成果斐然
幾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方面有顯著進展。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產能合作深入開展。中國已先后與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50多份“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與30多個沿線及其他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有關文件。僅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就形成了76大項、270多項有代表性的成果。
設施聯通不斷加強,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和重要環節,一批重大項目已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已與43個沿線國家實現空中直航,與12個國家建有34條跨境路纜。僅2017年,就有多個先行項目捷報頻傳:中緬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入運行,肯尼亞蒙內鐵路建成通車,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瓦利尼隧道工程正式開工等。
貿易暢通不斷提升,投資水平持續增長。“一帶一路”自貿區網絡加快構建,已生效自貿協定15個,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涵蓋8000余種零關稅進口產品。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7.4萬億元,同比增長17.8%;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4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5%。
資金融通不斷擴大,金融支持逐步增強。2017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數由成立之初的57個增至84個;絲路基金已簽約17個項目,承諾投資約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投資金額達800億美元;中資企業海外發行美元債約1800億美元。2017年,中國信保積極支持企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投資、工程承包業務,累計承保金額達1298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5%。
民心相通不斷深入,交流活動廣泛開展。中國已與5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734對友好城市關系,共建有136所孔子學院、17個中醫藥海外中心等,在科學、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
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首先,頂層設計仍顯欠缺,多層次對接尚未實現。作為“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保障,頂層設計對明確合作方向、打造多層次合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合作關系多處于合作意向或合作備忘錄階段,并呈現零散化特征,缺乏基于多層次對接的戰略設計。由于頂層設計和多層次對接的欠缺,區域定位趨同及產業布局重疊問題明顯,部分地區同質化競爭嚴重。同時,沿線國家產品標準和技術標準的國際化程度較低,也給“一帶一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帶來了阻礙。
其次,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結構仍需優化。就“一帶一路”投融資總量來看,目前資金缺口依然明顯,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的資金供給尚不能滿足需求。就融資渠道來看,當前中資金融機構的投資占比遠超沿線其他國家,但投資能力有限,在彌補資金缺口方面勢單力薄。同時,由于缺乏沿線國家參與,相關投資難以分擔風險,不利于形成長效機制。就融資方式來看,目前仍以傳統信貸方式為主,缺乏新型投融資模式,制約了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的廣泛參與。
再次,風險防范機制欠缺,投資保障規則有待建立。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風險、制度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等影響,“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項目效益缺乏有效保障。由于一些被投資國家經濟狀況有待改善、制度環境尚不穩定、法律保障有所欠缺,相關貿易和投資活動也面臨較高風險。中國當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以基礎設施領域為主,結構較為單一,風險分散能力較弱,國際資源能源價格波動等其他潛在因素都可能對貿易和投資活動帶來難以預料的沖擊,影響“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健康發展。
多措并舉切實推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溝通機制。通過多層次、寬領域的對接,實現合作機制的建立及合作方式的創新,加快推進以技術標準統一為代表的標準化進程。具體來說,應對接發展戰略,明確各國的潛在比較優勢,就合作方向達成明確共識,避免盲目投資;應對接發展規劃,明確合作發展的優先順序和階段目標,落實具體政策措施,避免同質化競爭;應對接機制和平臺,通過各國機構間的銜接,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反饋機制,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實現動態化調整;應對接具體項目,注重“硬聯通”與“軟聯通”有機結合,關注經貿、科技、文化等多領域的項目,共建平臺,務實合作,提升項目的效益與效率。
二是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拓寬投融資渠道。首先,通過統籌國內國際、雙邊多邊投融資機制建設,打破現有障礙,助力資金融通。關注有投融資需求的行業的特征,根據基礎設施領域、下游高附加值產業等不同類型項目的特點,明確資金需求總量、周期性特征等,打破投融資瓶頸。關注投融資需求的國別差異,根據“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及機構的信用評級,綜合判斷其經濟狀況和融資需求,明確資金缺口與投資風險間的聯系,重視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充分保障項目資金安全。其次,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鼓勵PPP等新型投融資模式發展,增強投融資多樣性。擴展投融資渠道,拓寬投資主體,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同時,設立相關基金,關注各投資主體間的業務互補與合作,實現投融資質量的切實提升。
三是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建立跟蹤預警機制。一方面,要加強互聯網建設,挖掘網絡關鍵節點,提升對新興風險的應對能力;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信息流的高效聯通,強化風險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決策咨詢系統,為企業提供風險效益分析等多方面指導和服務,引導企業投資方向;提高企業對自身投資質量和效率的重視程度,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規范企業投資行為,引導企業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此外,還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投資國各類風險進行全方位動態監測,利用多邊規則和法律手段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建立爭端仲裁和風險處置長效機制,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作者李佳霖 張倩肖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