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加快推動企業年金制度改革,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最新企業年金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企業年金的參與職工人數為2325萬人,較上年僅增長0.39%。這是我國企業年金參與職工人數增長率連續第二年“跳水”。2015年這一數字為1.0%,而在此前的10年里,企業年金的參與職工人數一直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這意味著,我國企業年金覆蓋面擴大的趨勢正在減緩甚至停滯。這既不利于提高職工個人福利保障水平,也不利于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還會加重國家的養老負擔。
大力發展企業年金,是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年金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企業職工退休后的生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而建立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對于職工個人來說,參與企業年金可使未來的退休收入多元化,能夠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穩定性。對于企業來說,建立企業年金可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對于國家來說,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是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是改善民生、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降低財政負擔。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臺相關文件,指出要建立基本養老、補充養老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3個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加快發展企業年金等補充社會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當前,企業年金參與職工人數增長率出現“跳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期,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一些企業經營成本上升過快,擠壓企業利潤;中青年職工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開支較多,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不高;宣傳不夠,大部分職工對企業年金的了解不充分;等等。但也應看到,這些只是影響企業年金知曉度與參與率的外部原因。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最根本的應從內部機制入手,完善企業年金的制度設計和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更好地保障企業職工退休后的生活。
降低建立企業年金的制度門檻。與基本養老保險不同,我國的企業年金不屬于強制性社會保險。是否建立年金制度由企業和工會協商決定,但想要建立年金制度的企業必須滿足一定條件。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迅速壯大,對相關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原先過高的制度門檻和復雜的制度設計容易將大部分企業擋在門外。這抑制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應降低企業建立年金計劃的門檻,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盡快引入更加平等的“自動加入”機制。自動加入是指職工入職就自動加入企業年金計劃,但享有退出的權利。“自動加入”機制能讓職工成為推動企業年金發展的主體。
逐步縮短歸屬期。企業年金費用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實行個人賬戶管理,基金完全積累。通常,企業會為自己繳納的年金設置歸屬期,即不讓這部分繳費直接進入職工個人賬戶,而是由企業保留很多年,歸屬期滿才撥付到職工個人賬戶。有些企業還對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和工人實行不同的歸屬期,有的歸屬期甚至被設定為直到職工退休。歸屬期過長、過于復雜,極大影響了職工的“獲得感”,很難調動職工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因此,應逐步縮短甚至取消企業年金歸屬期,讓企業為個人繳納的年金能夠像住房公積金那樣順暢地進入職工個人賬戶。
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提高職工參與度意義深遠,事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企業年金制度改革的重要“窗口期”: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成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個人商業養老保險政策處于最后完善階段;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剛剛啟動;企業年金辦法正在起草。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加快推動企業年金制度改革,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提供更堅實的保障。(作者: 鄭秉文)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