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產主義既是一種現實的運動,也是一種信仰。共產主義信仰就是要讓人類真正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地強調共產黨員和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他曾經這樣說過:“共產主義決不是‘土豆燒牛肉’那么簡單,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們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認為那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就不去做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
革命理想高于天。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這個問題,正是因為社會上對于共產主義信仰存在許多的爭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國內還是國外,對于共產主義信仰的攻擊、指責都是數不勝數的,特別是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失敗,更是導致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一段時間內遇到了千夫所指,甚至被許多人稱要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發達國家陷入了持續的經濟停滯,乃至引發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一時間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又得到了一些人的擁躉。當然,即使如此,至少從目前各國的情形來看,自然并不能表明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就取得了勝利,更不可能像一百年前那樣紅遍全球。
不過,這也說明另一個事實,共產主義并沒有真正的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而是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打不死的小強。那么,為什么仍然有著許多人懷有共產主義信仰呢?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共產主義信仰相對其他信仰體系而言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值得人們去追求,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說明。
一方面,談共產主義就應該首先了解共產主義信仰體系和理念為什么會產生。
任何的信仰和思想都不是哪個人憑空坐在屋里閉門造車想出來的,更不可能是隨意地搞出一些新穎的概念或者范疇就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而是產生于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是為了解決當時那個階段某個民族、國家或社會所遭遇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無論是中國的諸子百家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誕生都是為問題而產生的,也因其提供了一種一定程度和一定時期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而具有了生命力,從而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而流傳于世。
從這個角度來看,共產主義從其誕生之日就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共產主義社會是要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給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如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及由此伴隨著的大規模失業和工廠倒閉;又如,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和剩余價值對工人階層的無止境的剝削,從而出現“富者累巨萬,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當然還有人類歷史上那些因為資本的利潤而出現的殖民、戰爭、掠奪、征服、奴隸貿易等各種悲慘的歷史。除此以外,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和環境惡化問題、人類的異化和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等等社會問題,跟資本的負面效應都脫不了干系,《資本論》中所說的“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何其正確啊!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給人類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環境都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當然,這并不否認資本主義給人類帶來的生產力上的革命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甚至包括人類精神上的更加自由和解放,這里想強調的是,由于資本主義是一種千方百計為了利潤、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生產方式,在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特別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危害越來越突出。當今世界,戰爭、貧富差距惡化而引起的社會動蕩和沖突、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司空見慣了,人類的生存困境越來越凸顯。
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并不是人類最好的生產生活方式,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最好的但是確是人類歷史上最不壞的,然而,難道我們人類就真的只能屈服于這種生產方式的淫威之下么?難道人類就不應該充分地發揮我們的智慧去探索一種更好的生產生活方式嗎?毫無疑問,我們需要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這是為了拯救我們人類和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的需要。這條道路的終點將要通往何方?這條道路該如何走?縱觀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除了馬克思這個“資本主義最偉大的病理家”,沒有其他任何思想家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如此深刻的、系統的剖析,而在馬克思看來,要想徹底解決資本主義的問題,只有共產主義才是人間正道。所以,我們可以說,共產主義是最契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最具有完善的理論基礎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另一方面,需要從信仰的角度來思考共產主義。
如何理解信仰,其實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對某種主張、主義或思想的堅定的相信,核心就是“信”,不僅僅是“信”,而且拿來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行動的原則和指引,體現為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什么人需要某種“信仰”?
這當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因為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支撐著人們在遇到生活挫折時仍然有力前行。人無信仰就如飄浮一樣,難于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寄托和歸宿。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因而人總是會處于一種焦慮和擔憂之中。特別是古代社會,科學和技術不發達,對世界和自然的認知能力不高,面對著自然時常發生的一切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現象,無法提供有效的認知和規避能力,因而只好歸結于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東西,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產生了信仰。即使在現代社會,比如恐怖襲擊、地震災害、車禍等那些突然降臨在人的身上的厄運,人們也時常感到是那么惶恐、無助和無力,因而需要信仰的力量來支撐以面對生活。
所以,信仰的問題涉及到一個人如何處理人自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方式和態度,而需要信仰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這種幸福、美好可以是現世可得的,比如人們在求神拜佛中許下的各種愿望,當然,有人不認為那些因為功利性的目的而求神拜佛的行為是一種信仰,不過筆者倒覺得這也是一種信仰,如許多中國人那樣可以信奉各種名目不同的神或佛,或者祖宗崇拜,正是因為這些人其實相信存在著神秘的力量在控制或者主導了一個人的命運,“頭上三尺有神明”可以說明這點。或者是希望在逝世后進入另一個世界有一個好的歸宿(假如你相信有一個世界的話),能夠進入天堂而不是地獄,即希冀來世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但是,這種對幸福的追求其實都是寄托于一個神秘的存在物、一種神秘的力量,無論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還是巫術崇拜、祖宗崇拜,或者中國人眼中的“天道”。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共產主義信仰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共產主義理論同樣描繪一副美好的圖景,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產品的按需分配、沒有剝削和壓迫、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等等,就如馬克思所說,在這樣的社會里可以“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的圖景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天堂般的美好生活,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是一種天堂般美好的描繪,因而許多人就認為是那么的遙不可及、虛無縹緲。
然而,正如前面所述,這種美好圖景的描繪是針對現實的資本主義的“惡”所誕生的,是有著強大的理論基礎的。而且,這種美好的生活在馬克思看來是需要通過人類的奮斗去實現的,而且也是能夠實現的。它不是讓人就在這里等著這種美好生活的降臨,而是要喚醒大眾去朝著這樣的美好的生活去努力、去奮斗,要讓人知道“世間上任何美好的生活都是人類自己創造的,不要相信什么救世主”。這種行為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彰顯了人作為人應有的價值。如果說虛無縹緲,就其他各類宗教而言,比如基督教所稱的天堂不是一樣的虛無縹緲嗎?有誰能夠證明這是真的存在呢?而且現代科學都不斷地證明了基督教所宣揚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荒謬的,比如進化論就說明了創世論的荒誕無稽。相比之下,共產主義雖然描繪的圖景在當前看來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顯得虛無縹緲,但是一方面它卻是因當前人類最主要的生產方式所帶來的苦難而生的,另一方面還強調人類有能力有智慧去為了人類這個群體更美好地生活而去努力,這兩方面較之那些宗教信仰而言無論是理論上、實踐中還是道義制高點上都具有更大的優勢和優越性。
接下來,我們就要面臨一個終極問題——共產主義就一定能夠實現嗎?肯定或否定都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今天我們面臨著一些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武器以及偶然性的事件,撇開現階段難以預知的一些天災包括環境的惡化,當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數量就能夠把整個地球炸個N遍,況且當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未來根本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樣的武器。此外,人類目前所擔憂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人類道德倫理崩潰等等問題,都很有可能毀滅人類。
但是,我們會發現,人類當前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價值觀的作用下,這種貪婪和自私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泛濫。如果人類的貪婪和自私繼續這樣膨脹下去,那么當然不是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可能是人類的滅亡。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事實上也帶來了人類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可能性,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智能機器的發展也使得人類越來越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所以,根本的問題就在于人類該如何揚棄當前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可以說,這代表著人類文明必須要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而指引著人類邁向這個階段的思想唯有共產主義。所以說,共產主義既是一種現實的運動,也是一種信仰。共產主義信仰就是要讓人類真正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一個真正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的人也必然如毛澤東所言“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當然,這是一種極其高的標準,但是并不代表標準太高就不應該去追求,一個國家和民族總是需要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追求的人,這些人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這樣的國家和民族也才是有希望的。而且,這種為共產主義奮斗的精神和品質,既是儒家所言“人人皆可為堯舜”的生動體現,也是佛家所說的普渡眾生的大慈大悲,或許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傳入我國后能夠得到毛澤東等那些民族精英認同的原因。(明今)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