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荷澤與地方官員座談時引用此聯,“得失”名聯一度走紅,最近,雖處旅游淡季的內鄉縣衙,卻迎來大量游客,其中專程到三省堂前重溫“得失”聯的不在少數。就內鄉縣衙所掛楹聯所折射出的古代政治、官吏作風和世態民情,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接受了映象網記者專訪。
聯即文章 匾皆學問
訪內鄉縣衙館長王曉杰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荷澤與地方官員座談時引用此聯,“得失”名聯一度走紅,最近,雖處旅游淡季的內鄉縣衙,卻迎來大量游客,其中專程到三省堂前重溫“得失”聯的不在少數。就內鄉縣衙所掛楹聯所折射出的古代政治、官吏作風和世態民情,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接受了映象網記者專訪。
為官要勤政為民
問:請你先給讀者介紹一下內鄉縣衙。
答:內鄉縣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大家現在看到的建筑是清代建筑,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燾主持營建,占地4萬多平方米,有廳堂廨舍280余間。1984年,這里被辟為國內第一座衙門博物館,有“天下第一衙”之稱。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故宮專家譽之為“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
問:內鄉縣衙的楹聯,是來自官員還是文人出自文人之手?
答:據我們考證,縣衙內35副楹聯,基本上出自官員之手。古代官員多是科舉選拔而來,傳統文化底蘊豐厚,喜歡創作楹聯,懸掛于官署內以自賞。這些楹聯有的概括治地的地理位置,有的描寫山川名勝,有的申明施政宗旨,以官箴戒約自勉。
問:坊間稱“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這些楹聯在官文化中影響如何?
答:可以說它們是官文化的代表,內容上教育歷任知縣為官要勤政為民,為官要廉潔務實,為官要公正執法。
問:哪些是體現勤正為民的?
答:先說大門楹聯:“治菊潭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酈民,十年踏地腳根牢。” 聯中的菊潭和酈都是內鄉縣的古稱。意思是說,身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下系百姓,責任重大,如一柱擎天;必須腳踏實地干上十年八載,勤政為民,造福一方。
主持營建內鄉縣衙的知縣章炳燾,將這副楹聯鐫刻在縣衙大門兩側,用意在于標榜為官務實。章炳燾在內鄉“歷任九年” ,“交御時太平無事”,今天看來,保持地方官員在一地的相對穩定,不頻頻調動干部,有利于一個地方的長遠大計,有利于強化官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再說縣衙大堂楹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這副楹聯意思是說,視百姓為天,對不起百姓,也就如同欺負上蒼,千萬不能做這種傷天害理、自欺欺人,敗壞名聲的蠢事;辜負了老百姓,就是遺恨于民,也辜負了國家,怎么能忍心這樣做呢?把損害人民的利益提高到欺天負國的高度,算得上擲地有聲。
三堂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一副流傳廣泛的名聯。上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百姓,尊崇“民為貴”,以百姓為天,愛民如身。下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這種自覺與百姓一等,時時想為百姓謀利益的民本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為官要廉潔務實
問:提醒官員廉潔務實的對聯有哪些?
答:縣衙三省堂的橫匾 “清、慎、勤”就很典型。“清、慎、勤”作為皇帝勸戒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國魏司馬昭訓長吏之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親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于政務,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縣衙西花廳楹聯“忙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意思是說要淡泊金錢名利。身外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琴書相伴。閑暇時登山臨水飲酒賦詩,過著清淡而瀟灑的生活。
縣衙東帳房的“廉不言貪,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和西帳房的“一絲一粟,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楹聯,則明言相告:既行廉政,就不要講自己清貧;既要勤政,就不要講自己辛苦。要尊重社會上有關自己或別人施政的傳聞,檢點自己的行為。當官的得到的物質和金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要廉潔奉公,取合法收入。不該得的你索取了,就會損害自己的名聲。
縣丞衙大門上的楹聯“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體現了為官者力求減輕百姓負擔,使黎民得到恩澤的愛民思想,并把向老百姓索取、收受賄賂看得一文不值。
主簿衙大門上的“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的楹聯,用樸實真誠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清正之官來這里做官,與老百姓完全是一種緣份,一定要盡心盡力做事,做到心中無愧,不做對不起老百姓的事的“官德”。
還有衙神廟上“不求當官稱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的楹聯,倡示了對當官者最起碼的人格要求:不求當官能聲名遠播,在權力場上縱橫自如;只要能為百姓辦些實事,和百姓一樣做個好人就可以了。
為官要公正執法
問:剛才你還提到了公正執法這層意思,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咱們來看縣衙大堂。這里是知縣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要案的地方,堂前甬道上的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個大字,向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銘文,這些文字,知縣在大堂審案時舉目可見,可警促其秉公辦事。
縣衙二堂是知縣預審案件或調解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與二堂相對的屏門上有一匾,上書“天理、國法、人情”,意為施政辦案都要順應天理,執行國法,合乎人情。知縣在二堂審案時,抬頭可見,以示警戒和提醒。
二堂楹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上聯說為官者在執法中,要不分親疏遠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執法;下聯說在辦理重大或疑難案件時,對舉報者要重獎,而對于一些因證據不足,一時還不能查明真相的疑難案件,處理時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了好人,從而做到愛護百姓。
縣衙夫子院楹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這副楹聯道出了“為政”、“當官”的核心問題:為官從政不在乎你如何夸夸其談,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須時時反省自身,廉潔奉公,以實際行動來體現自己勤政愛民;作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識,你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慮到老百姓的需要,國家的利益。
縣丞衙正廳對聯“立定腳跟豎起背,展開眼界放平心。”這副楹聯是告誡輔佐知縣的縣丞等一般官員,不能把大小事都往知縣頭上推,而應該立足本職,各負其責,挺起腰桿大膽干事,輔佐知縣成就勤政為民的事業;要向前看,眼光放遠一點,保持心理平衡。這是對副職的要求和勸誡。
縣丞衙上還有一塊“勤補拙”橫匾,提醒下屬官員,注意用勤政來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
問:歷任內鄉知縣中,有沒有這樣做的模范人物?
答:當然有。到這里游覽過的游客,都對元好問縣令和章炳燾知縣記憶猶新。元好問在內鄉任縣令五年,他勤于政事,體察民情,不負皇命,樂于助民,離任時吏民挽留不舍,攀轅臥轍。章炳燾在內鄉任知縣九年,他注重教化,興辦義學,獎勵耕織,賑災救荒,強施懲治,嚴于刑罰,深得民心。特別是他罷官去職回鄉后生計困難,不得不回內鄉籌款度日,百姓商賈聞之,紛紛解囊相助,致使其老淚縱橫。為百姓辦好實事、好事的人,百姓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持揚棄的態度學習古人
問:你曾經獲評河南十大文化新人,也是河南省作協會員,你是如何評價這些楹聯的文化意義?
答:每一副對聯都是一篇好文章,每副匾額都是學問的結晶。我曾創作出版過《解讀內鄉縣衙楹聯》、《歷代名人在內鄉》、《七縣攬勝》、《解讀內鄉古縣衙》等書,上述感悟伴隨著整個創作過程。
內鄉縣衙的楹聯已成為內鄉縣衙一道亮麗的風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包蘊了社會對執政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官風決定民風,官風正,民風淳,官德好,百姓就會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對季康子所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腐敗,國家就會走向衰落,及至崩潰。
問:放在今天,我們該怎樣看待古代所謂的“官德”?
答:受歷史局限,封建時代的官員,不可能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許多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思想,用揚棄的態度來游覽咀嚼豐厚的官署文化內涵,對于地方官員勤政為民,一定會大有裨益。
問:現在我們如何加強官德建設?
答:至少不能無視官署楹聯這些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瑰寶。首先它把執政者的承諾掛在楹柱之上,這無疑也就是一種公示,要求社會監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長期的文化氛圍;其次,它是通過耳濡目染的過程,作用于官員的人性和良知;其三,最關鍵的就是要求官員自身要有良好的官德和修養,并且運用于自己的執政實踐。
注:
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杰簡介
王曉杰,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河南省博物館學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青年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古建筑學會會員,內鄉縣衙文化旅游公司總經理、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內鄉縣寶天曼生態文化旅游區管委會主任。
曾獲“南陽市十大杰出青年”、“南陽市十大書香個人”、“南陽市青年科技獎”、“河南省十大文化新人”等榮譽稱號。已出版有《歷代名人在內鄉》、《七星攬勝》、《解讀內鄉古衙》、《古衙奇案選》、《內鄉縣衙楹聯集錦》、《內鄉縣衙攝影集》、《寶天曼峽谷漂流攝影集》、《印象內鄉》、《揭秘內鄉縣衙》、《內鄉縣衙廉政文化》、《內鄉縣衙與楹聯文化》、《內鄉縣衙與打春牛》等書。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