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內鄉縣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因為保存完整程度極為罕見,所以被專家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
映象網訊 內鄉縣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建筑,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燾于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主持營建,占地4萬多平方米,現有房舍280余間。因為保存完整程度極為罕見,所以被專家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享有“北有北京故宮,南有內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稱。2014年9月,中國楹聯學會命名內鄉縣衙博物館為“全國楹聯文化重點教育基地”;2015年8月,中國楹聯學會再次命名內鄉縣衙博物館為“中國楹聯博物院”。全國楹聯文化教育基地全國共有100家,但重點教育基地僅此一家,中國楹聯博物院也是第一家。為何中國楹聯學會命名內鄉縣衙博物館這兩塊全國少有的牌子呢?
內鄉縣衙楹聯寓意深刻
古代官員喜歡創作楹聯,懸掛于官署內以自賞。這些楹聯或概括治地的地理位置,描寫山川名勝,或申明施政宗旨,以官箴戒約自勉。內鄉縣衙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縣級官署衙門,在建筑物前均懸掛楹聯,部分建筑前或屋內懸掛有匾額。這些楹聯匾額語言樸實,感人肺腑,集中體現在強調為官者要務實苦干、勤政為民,要廉潔奉公、愛民如子,要公正執法、勇于進取等方面。
封建時代的官員不可能代表絕大多數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許多值得肯定和借鑒的思想。今天的共產黨人用揚棄的態度來游覽咀嚼豐厚的官署楹聯文化內涵,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實踐中一定會大有裨益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官風決定民風,官風正,則民風淳,官德好,百姓就會仿效。正如孔子對季康子所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腐敗,國家就會走向衰落,及至崩潰。內鄉縣衙的楹聯已成為內鄉縣衙博物館一道亮麗的風景,展現著“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文化魅力,它把執政者的承諾懸掛在楹柱之上,成為一種公示,要求社會監督,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官員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官德和修養,并且運用于自己的執政實踐。
內鄉縣衙楹聯贊不絕口
內鄉縣衙所懸掛的匾額、楹聯,以其語言精練、寓意深刻而令人贊不絕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三省堂前的楹聯。上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副楹聯最大的特點是語言質樸,但寓意深刻。意思是,為官者吃的穿的,全是老百姓供給的,老百姓是官員們的衣食父母,當官者不能倚仗權勢而欺壓百姓,要記住自己也是百姓的一員;得到一任官職,不能自視高貴榮耀,為國為民即使丟了烏紗帽,也算不得是什么恥辱的事,不要說地方官沒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壞,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全靠地方父母官。上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百姓,尊崇“民為貴”,以百姓為天,愛民如身;下聯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當官者,正確對待自己,要淡化“官本位”,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此聯所闡述的官與民、得與失、榮與辱的辯證關系受到朱鎔基、賈慶林、李克強、劉云山等36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考察時,就給市、縣委書記們吟誦了這副對聯。他說,這副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的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我們今天的共產黨人境界應該比這個高得多。1999年,江澤民同志視察河南時,路過南陽,聽取南陽市領導的工作匯報,匯報中引用了此聯,他還詢問了此聯的出處。1994年,李鐵映同志視察內鄉縣衙,當看到三省堂楹聯后,他揮筆書錄了這副名聯,為縣衙留念。朱镕基同志1995年視察內鄉縣衙時,對此聯給予高度評價。三年后,他視察黃山時,巧遇了一群南陽師院的學生,又一字不錯地吟誦了這副楹聯。
據考證,此聯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寫。高以永,浙江嘉興人,于清康熙十八(公元1679年)年調任內鄉知縣,當時正值清初戰亂之后,內鄉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井離鄉,莊稼荒蕪,經濟蕭條。高以永憂心忡忡,自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燭研墨,便寫下了這副楹聯。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