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晚,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稱,原定于10日開放的慈寧宮區域、午門-燕翅樓、東華門古建筑博物館等將于10月11日正式面對公眾開放。
慈寧宮內展出的佛像。故宮慈寧宮區域將于明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 記者 吳江 攝
故宮“四大區域”遲來一天 明起開放
因舉辦開幕式活動,原定今日新開區域推遲,其他區域照常開放;登城墻擬每5分鐘放行50人限流
昨晚,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稱,原定于10日開放的慈寧宮區域、午門-燕翅樓、東華門古建筑博物館等將于10月11日正式面對公眾開放。
故宮解釋說,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原定在10月10日當天開放慈寧宮雕塑館、慈寧宮花園、壽康宮、午門-雁翅樓、東華門古建筑館等區域,觀眾進入故宮博物院后可免費參觀。但是由于10月10日下午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開幕式活動,最終上述區域的開放時間改為10月11日,推遲一天迎接公眾。
據介紹,其他區域仍照常對外開放。
■ 焦點
城墻首開放專鋪棧道護文物
故宮開放區域日益擴大,清宮舊物的保護問題同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城樓首次開放,踩踏是否傷及文物?慈寧花園原狀陳列,游客太多“不文明”怎么辦?
據介紹,除了采取每天限流八萬人的剛性措施之外,故宮還采取了一些軟辦法。以首次開放的午門至東華門城墻通道為例,除了擬定按每5分鐘放行50人的頻率控制流量外,還專門鋪設了木質觀景棧道,保證古城墻不遭踩踏。
城墻棧道離地20厘米
每到日落時分,故宮西南角樓外總有攝影愛好者聚集,“長槍短炮”拍攝夕陽角樓。即將面向公眾開放的角樓,位于東華門和午門拐點,漫步城墻之上,仰頭可看曲折檐角玲瓏,遠眺可望京城風貌,90年不曾迎客的城墻能否禁得起游人踩踏?
對此,故宮已做好預案——觀眾腳下踩的并不是真正的明清墻磚,而是專門鋪設的一條觀景棧道,通道為木質,離地約20厘米,兩側有透明玻璃護欄。
“首要考慮的是城墻安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首先是文物,開放的同時也不能造成破壞,為此故宮專門邀請清華大學設計了這條道路,并在寬闊處規劃成“中”字形的觀景區域。如此,既可保證觀眾游覽,又能保護古城墻不遭踩踏,也能避免觀眾坐在城墻上不安全。
單霽翔說,木質棧道下面也被充分利用,鋪設著各種電路管線。“安防、電路都需要考慮”,他說,文物保護與開放是綜合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盤考慮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故宮方面還為城墻制定了限流方案,劃定東南區域城墻最多同時可容納約200名觀眾,同時可能按照每5分鐘放行50人的頻率控制流量。
慈寧花園設圍欄防倚坐
在御花園內攀爬樹木合影、倚坐花壇等不文明現象,同樣影響著故宮的游覽秩序。受限于沒有執法權,故宮方面另辟蹊徑從小處著眼,“定制”了不同的防護設施。
“比如花壇邊上,圍了一圈木質圍欄”,單霽翔以即將開放的慈寧花園為例介紹此種圍欄高度可達成人腰部,呈向下傾斜角度,“這樣就不能一蹦坐上去了。”
類似的圍欄已經在御花園應用,以軟性矯正取代反復說教,取得了一定效果。
同樣困擾故宮游覽秩序的還有觀眾吃喝問題,去年故宮大力取消了院內小吃店,“大家再也不能在宮里吃烤腸了”,單霽翔說,同時也考慮到故宮區域較大,觀眾游覽難免饑餓而新開了故宮餐廳。
與之類似,慈寧花園東西兩側長房也有可能開設為茶室,供觀眾飲水休息,“園子這么大,大家可能也累了”,單霽翔說,必須照顧到大家的需求。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