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鄉村旅游日益火爆,一系列旅游扶貧政策的出臺,為貧困人口搭建起了一條旅游脫貧之路,讓他們得以融入旅游經營、分享旅游發展成果。
今年暑期,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中郝峪村十分熱鬧,來自市區的爸爸媽媽們帶著孩子來到這個小山村,在菜園勞作、在水中摸魚、在溪中漂流,玩得不亦樂乎。很難想象,這里原本竟是一個貧困的“空心村”,農民種地收入有限,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2003年以來,該村依托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走上鄉村旅游之路,2011年成立幽幽谷旅游開發公司,把村子做成了企業,340名村民全部入股,老人、殘疾人等拿到了“人頭股”,游客量逐步增至14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增至3萬元左右……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升溫以及一系列旅游扶貧政策的出臺,像中郝峪村一樣通過鄉村旅游脫貧致富的村子越來越多。初步統計,2015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約20億人次,旅游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全國從事鄉村旅游經營服務的農民約2000萬人,帶動超過7000萬農民受益。
旅游讓農民嘗到甜頭
時值暑期旅游旺季,記者隨團前往重慶采訪,在重慶市涪陵區大木鄉的落東壩村,重慶天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黃曉蓉說:“幾年前,落東壩村引入重慶天木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起了大木花谷景區。開業后客流量增長迅速,僅今年7月就吸引團隊游客2.2萬人次。而且,園區每年都會舉辦節會活動,如繡球節、秋海棠節等,今年舉辦郁金香節時日均客流量超1萬人次。”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鄉村旅游呈爆發式發展。據調查,全國城市居民周末休閑和節假日出游,70%以上選擇周邊鄉村旅游點,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杭州等發達城市居民周末出游80%以上選擇鄉村旅游,主要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0%以上。
鄉村旅游的升溫,讓很多農民嘗到了的甜頭。“落東壩村以前以種植玉米或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村民生活比較貧困。自開發大木花谷景區以來,村民除獲得土地流轉租金,還被優先安排在景區就業,從事花草種植、維護、游客服務等工作,月均工資2000多元,而且都有社保。”黃曉蓉說,景區周邊還形成農家樂一條街,部分農民開起了農家樂,收入翻了好幾番。
據介紹,2015年重慶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1億人次,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達20余萬人。
如重慶一樣,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十分重視鄉村旅游及旅游扶貧工作。
北京市積極扶持鄉村酒店、國際驛站、采摘籬園、生態漁家、休閑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和民族風苑等八大類鄉村旅游產品。以平谷區為例,2015年該區6230家鄉村旅游接待戶中,有1500多家年收入超過20萬元,最少的年收入也超10萬元。
在國家扶貧重點縣河北省淶水縣,當地政府部門對每個經營農家院的貧困戶給予1萬—5萬元財政補貼,發展旅游商品手工制作的貧困戶給予3000元財政補貼;金融部門對發展農家樂、特色采摘的貧困戶給予3萬—5萬元貼息金融貸款,縣政府全額貼息3年。
此外,四川、貴州、廣西、江西、湖南、西藏等地也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區域特色、民族(民俗)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我國鄉村旅游已帶動約10%的貧困人口脫貧。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鄉村旅游游客量年均將增長15%,到2020年達到40億人次;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8%,到2020年達到2.3萬億元;帶動約8000萬農民致富。到“十三五”末,累計帶動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約占全國貧困人口總量的17%。
把政策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暑期,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新式村新開發的苗寨景點迎來大批游客,村民們忙并快樂著。
據了解,新式村是國家旅游局確定的旅游扶貧試點村之一。村民以往以種植玉米、水稻、煙葉、辣椒等為主,收入有限,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仍為12.68%。近兩年,在當地政府引導下,新式村充分利用“重慶市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羅家坨苗寨”這一獨特資源,吸引游客來欣賞苗家歌舞、感受苗家習俗、品嘗苗家美食、居住苗家吊腳樓,村民通過參與餐飲、娛樂、住宿等,實現增收致富。新式村在2015年實現整村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的5577元提高到2015年的9696元。
目前,像新式村這樣的旅游扶貧試點村全國共有560個。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5年,國家旅游局與國務院扶貧辦制定下發《關于開展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的方案》,選擇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旅游扶貧試點村,著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深入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同時,國家旅游局還組織全國旅游規劃單位對560個旅游扶貧試點村開展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目前絕大部分已與規劃單位完成對接。
扶貧先扶智,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隊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迫切需求。據悉,今年上半年,國家旅游局已完成兩期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來自陜西、青海、安徽、寧夏、黑龍江、吉林、甘肅的600多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參加培訓。
參加2016年第二期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的吉林省旅游局法規處處長王躍進說:“鄉村旅游村官培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案例教學比較接地氣,有很強的操作性,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參加培訓的都是村官,是鄉村旅游的一線參與者,這些教學內容對他們很有幫助。”
據悉,年內還將有21個省、1065個村參加培訓。下一步,國家旅游局將不斷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支持力度,使鄉村旅游成為產業扶貧主力軍,使村官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明白人和領路人。
今年3月,國家旅游局在浙江湖州設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觀測中心,對全國153個旅游扶貧觀測點進行長期觀測。日前,該中心正式發布《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報告》,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數據和理論支撐。
“國家旅游局通過選擇一批旅游扶貧觀測點進行長期觀測,可以更準確地評價旅游扶貧效果,這對推動旅游扶貧有長遠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戴學鋒說,“從目前的觀測數據來看,旅游扶貧效果穩中有升,這將極大地提高村民的信心,促使有條件的村子下決心通過旅游實現脫貧致富。”
出實招下實功見實效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我國鄉村旅游以及旅游扶貧也遇到一些瓶頸。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據介紹,國家旅游局將對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旅游資源普查和旅游扶貧摸底調查,確定具有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貧困村名單作為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實施對象,確保旅游扶貧對象精確。
此外,為提升鄉村旅游消費,帶動農副產品通過旅游渠道銷售,增加農民收入,國家旅游局擬選擇1萬家具備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和部分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推動自駕車后備箱裝滿農副產品回城。
“對旅游扶貧效果好的景區,在申報5A級評定時可適當加分。”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日前修訂的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增加了扶貧內容。
另據介紹,國家旅游局還將實施“萬企萬村”結對幫扶工程,即組織動員全國1萬家大型旅企、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游院系和規劃機構對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進行結對幫扶活動,力爭2016年通過旅游行業“萬企萬村”結對幫扶解決80萬到100萬貧困人口就業。
“在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旅游行業要積極融入大局,承擔起歷史責任,主動作為,善作善成,發揮好旅游業在扶貧攻堅中的應有作用。”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此前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說道。
當前,鄉村旅游日益火爆,一系列旅游扶貧政策的出臺,為貧困人口搭建起了一條旅游脫貧之路,讓他們得以融入旅游經營、分享旅游發展成果。(李志剛)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