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作為旅游產品,還是文化產品,“鄉土味道”是鄉村旅游的內核,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多些鄉情鄉韻,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無論作為旅游產品,還是文化產品,“鄉土味道”是鄉村旅游的內核,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多些鄉情鄉韻,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西南某縣,地處大山,景色秀美,氣候涼爽。每到酷夏時節,吸引不少周邊市民前來避暑,鄉村旅游成一大支柱產業。然而發展快了,煩惱也來了,這些年當地建了不少歐式小洋樓,在山巒疊翠中這些洋樓顯得不倫不類,讓不少游人感到大煞風景。
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農民增收的新渠道。據農業部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鄉村旅游在量上突破的同時,逐漸遭遇質的瓶頸:基礎設施條件薄弱,服務水平欠缺,經營模式同質化嚴重。一些地方鄉村旅游升級,走進了“外觀提檔、價格上漲”的誤區。為擴寬進村的路,不惜砍掉古樹;為了風格統一,興建仿古新建筑;為了容納更多的客人,酒店、商場扎堆,破壞了鄉土文化和生態環境。
問題背后在于開發理念。一些地方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家樂為主,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發展產業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有了規劃,但盲目追求與城市接軌,鄉村旅游,簡化成到鄉村吃飯、購物、住酒店,鄉村旅游的鄉土味越來越淡。
鄉村旅游一定要符合農村實際,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讓人記得住鄉愁。鄉村的魅力就在于城鄉環境的不同特質,不少市民希望遠離城市喧鬧,紓解內心鄉愁,鄉韻鄉愁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資源。如果農村出現園林化、模式化、城市化景觀,城里人還會去嗎?因此,科學的規劃,應該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鄉村,根據各地條件,有規劃地開發特色民宿、戶外運動等特色項目。
鄉村旅游規劃應當定制化,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避免大拆大建。由于受地形氣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有些構建獨特,布局精巧,文化沉淀極為豐富,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切忌隨意改造鄉野,刻意造景,造成千村一面,讓人感到失真與乏味。國家倡導“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新農村建設”,其用意也在于強調保護農村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
鄉村旅游也是文化產品。除了富民富村,鄉村旅游更承擔著保護自然環境,保留農耕文化,傳承傳統民俗的重要使命。當前,農田風光越來越少,鄉村文化日益邊緣,不少文化遺跡和傳統民俗甚至瀕臨消失的困境。規劃鄉村旅游,也要以保護文化為導向,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讓游客在觀光休閑之余,更能接受文化的洗禮。
喧鬧中的點點寧靜,水泥森林中的片片綠洲,陌生環境中的暖暖鄉情,無論作為旅游產品,還是文化產品,這些才是鄉村旅游的內核,鄉村旅游多些“鄉土”味,才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